『冬季到臺北來看雨』絕對不是隨便說說的,跨年夜所有人都隻能打著傘穿著雨衣,站在101樓下等待煙花盛放。
又冷又潮濕的臺北,似乎並不是適合旅遊的季節,可如果花一天的時間穿梭在臺北大大小小的咖啡館中,倒是感覺溫暖舒適的。
臺北的咖啡館多如牛毛,各顯奇招吸引不同的客人,咖啡館的數量大概跟經濟發展是成反比的。
想象一下,如果咖啡館越來越多,說明越來越多人在咖啡館裡消費。
而咖啡館是一個人逃避現實世界最好的去處,如果越來越多的人需要躲在咖啡館裡過日子,這個地方的經濟要如何好起來。
臺北非常矛盾,年輕人腦子裡的世界更加矛盾。
不管世界如何輪轉發展,似乎臺北一直都跟隨著自己的步調『前進』,這樣的緩慢和自我糾結,不知道是好還是壞。
總之作為旁觀者,臺北的咖啡館非常值得花時間慢慢感受。
在眾多裝逼的咖啡館中,我們選擇了一些不裝逼,但咖啡和蛋糕食物盡量好吃的地方。
沛洛瑟
「 咖啡的香氣可以永恒 」
📌 臺北市中正區中華路二段75巷40號 [有Wi-Fi]
推薦沛洛瑟的人說,這裡的老板屬於『教別家咖啡店老板沖咖啡』級別的。
本身對於咖啡幾乎沒有研究的人,喝了這裡的手沖之後,還是會由衷地感嘆,味道確實不一樣,確實好喝。
雖然說不出如何好喝,可就是覺得從頭到腳的舒適,希望能夠天天都喝到這樣的味道。
配合咖啡點了一塊戚風蛋糕,味道清清淡淡,搭配咖啡一起異常和諧。
一間好的咖啡館,所有東西都應該圍繞著咖啡本身的吧,即使是蛋糕也不應該搶了咖啡的風頭。
沛洛瑟離臺北植物園非常近,植物園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公園,幾乎沒有遊客,安安靜靜在裡面走上一圈,滿園的熱帶植物。
冬天下午,不管是公園還是咖啡館人都非常少,不大的店裡安安靜靜,坐在角落裡的一個大叔直接靠在沙發上睡著了。
也有拿著電腦工作的小青年,兩大排書架上的書也都是規規矩矩的東西。
時間在咖啡的香氣中似乎早就不存在了,像是臺北這座城市,時間留下的都是痕跡卻又無跡可尋。
雪可屋
「 像Edward Hoppe畫中的咖啡廳 」
📌 臺北市大安區溫州街86號 [無Wi-Fi]
溫州街一帶,因為靠近臺大,都是小年輕聚集的地方,街上裝逼的地方數不勝數。
第一次看到雪可屋,是坐在摩托車上經過,隻瞄了一眼就覺得它像是Edward Hoppe畫中的咖啡廳。
非常神秘又寂寞,老舊傳統滿滿都是故事。
再去是盛夏,點了冰咖啡喝得暢快淋漓。
比起裝修精致的咖啡館,雪可屋是粗燥的,甚至有一種臟臟的感覺。
跟現在流行的性冷淡風格一點都不搭界,也沒有什麼『日式的禪意』這種怪裡怪氣的『設計感』。
一張張實木復古的圓形咖啡桌《不是像星巴克裡可以隨意移動的圓形咖啡桌》,搭配在旁邊的沙發椅子,因為時間的流逝,佈面的坐墊已經分辨不出顏色。
店裡的氛圍會讓人有一些些疏離感,進去之後都不敢太大聲說話,更加不太敢隨便拍照。
沒有Wi-Fi的咖啡館,讓我們這些習慣了星巴克的人非常不習慣,怎麼可能有咖啡館沒有Wi-Fi?
真正遇到沒有Wi-Fi的咖啡館,才反應過來,為什麼咖啡館一定要有Wi-Fi?
咖啡館不就是喝喝咖啡了聊聊天的地方嘛,作為咖啡館鼻祖的歐洲大陸,貌似也不是沒家咖啡館都有Wi-Fi的。
如果花神咖啡館有Wi-Fi,是不是還有薩特和波伏娃,是不是還有存在主義。
三槐堂
「 小時候咖啡的味道 」
📌 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72巷2號 [無Wi-Fi]
三槐堂,這個名字聽起來更加像是一個茶館而不是一間咖啡館,因為『堂』這個字,似乎還有些俠氣在。
由一對老夫妻經營,已經在這個地址開了近30多年。
在我們一般的概念裡,咖啡館裡應該都是年輕人,有年輕人經營,消費者也是年輕人。
可在在臺北,似乎沒有這樣的固定模式。
三槐堂就是一間非常老派的咖啡廳,是那種從沒有星巴克的時代穿越而來的咖啡廳,是老電影裡的那種咖啡廳。
中國人經過自己的演繹之後,把咖啡這樣東西內化而出的喝咖啡的場所,三槐堂的招牌用毛筆正楷寫得工工整整。
在店裡的時候聽到街坊鄰居跟老板聊天,問老板是不是有兒子要來接手他做蛋糕和餅幹的手藝。
老板娘表示並沒有兒子想要學這些,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去之前就聽說蛋糕很好吃,坐下來才發現除了餅幹之外,隻有一款芝士蛋糕。
點單的時候,老板娘說芝士蛋糕其實有兩種口味,一種搭配藍莓醬,一種是有巧克力的。
兩款蛋糕外形都普普通通,沒有花哨的裝飾,隻是一塊蛋糕本來的樣子而已。
可就是吃到的那一瞬間,就根本停不下來,不甜不膩,口感層次豐富。
點了一杯調味咖啡,眼淚差點掉出來,這就是小時候咖啡的味道,中國人做得咖啡的味道。
暗角咖啡
「 深夜的歸屬感 」
📌 臺北市中正區廈門街1號 [有Wi-Fi]
暗角咖啡的存在,對於某一些它的忠實消費者來說,更加像是某種精神支撐,咖啡本身如何已經不重要了。
跟一般的咖啡店不一樣,暗角要到晚上才開業,一直營業到凌晨4點,沒有下午茶,隻有晚茶。
不知道為什麼上海不能有一家這樣的地方,讓我們這些夜間才能工作的人有一個除了家以外的去處。
去過暗角太多次,每次深夜時候,坐在二樓大桌子前面都是些創意行業工作者。
另外,二樓隻向VIP開放,至於如何成為VIP貌似要看老板心情。
臺北的事情就是這樣,一切的事情都憑一時心情,似乎心情才是最重要的。
錢?
可以商量。
喝過暗角上天入地好多東西,印象深刻反而是偶爾一次坐在一樓,銅質杯子裡裝著的冰美式。
這是一家有一些意識形態傾向的店,如果運氣好,隔壁桌聊天的內容可能會讓你啼笑皆非,又想要沖上去與之辯論。
總之是很好玩的體驗,食物裝逼拍照朋友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臺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到底是什麼樣的。
他們對於家對於國,又有什麼樣的概念。
這些概念,是讓人意想不到或者大跌眼鏡的,像是臺北這個地方。
我們的封面真的有在用心設計,如果看不到是有點可惜了,就,請星標我們吧。
跟隨下圖示意,點擊公眾號界面右上角『…』,出現設為星標界面
text:盧笛
graphic:Doreen
photo:盧笛、Doreen
produced by Chicology
圖片來源:網絡
未經允許請勿擅轉至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