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思考過,何謂『第三波咖啡浪潮』?
『第三波咖啡浪潮』帶來的是精品咖啡的興起,它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和紅酒與精釀啤酒一樣,咖啡從采摘到烘焙再到沖泡,也需要人們倍加呵護、精心處理。
然而這一理論早已在咖啡工業存在多年,此番浪潮的興起隻不過使這一理念得以復興。
在此之前,咖啡一直被人們認為是一種快消品,在過去人眼裡,咖啡隻不過是錫罐裡的提神品,可選擇的種類也隻有速溶咖啡一種。
想要深入理解『第三波浪潮』,我們就必須先來了解什麼是『第一波』和『第二波』。
雖然這三波浪潮在不同地區開始和結束的時間不盡相同,但單從內容來看,三波浪潮的主題分別為:
· 『第一波』:全球咖啡消費總量的提升
· 『第二波』:精品咖啡的啟蒙
· 『第三波』:產地知識與精品生產方式的普及
接下來,我們將對以上三波浪潮進行逐一講解。
一、『第一波咖啡浪潮』歷史
『第一波浪潮』的興起可以追溯到19世紀,在當時,商人們看到了低價即飲咖啡巨大的潛在市場,如 Folgers、Maxwell House 等速溶咖啡品牌迅速紅遍整個美國。
『第一波浪潮』之所以飽受爭議,是因為生產者為了產品的便捷性和批量生產,放棄了口味和品質,但正是『第一波浪潮』用低價即飲咖啡打下的基礎,使得咖啡工業得以在此後一段時間飛速發展,咖啡種植、生產、包裝和營銷等方面技術得以快速變革。
真空包裝
或許對於咖啡類產品最重要的一次創新就是真空包裝技術。
1900年,Hills Bros 公司創始人 R.W. Hills 發明了此項技術,該技術可以將包裝罐中的空氣抽出,從而保證咖啡的新鮮程度,這徹底改變了當年『本地生產、本地銷售』的傳統烘焙模式,使得來自美國各地,例如舊金山、芝加哥等地區的咖啡產品得以運往紐約銷售。
速溶咖啡
20世紀初,美國的各行各業都經歷了一次巨大變革,現代化生產工藝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例如速凍食品、激光、吹風機等技術加速湧現,其中就包括了速溶咖啡。
1903年,出生於日本的 Satori Kato 將速溶茶的脫水技術應用在了咖啡上面,並成功註冊了速溶咖啡專利《U.S. Patent No. 735,777–August 11,1903》。
速溶咖啡沖泡方便,不需要任何設備,尤其在一戰時期大受好評。
1938年,雀巢公司憑借速溶咖啡產品一躍而起,並曾為二戰時期美國軍隊提供物資儲備。
此外,上世紀中期的快節奏現代生活方式也為速溶咖啡的興起鋪平了道路。
到上世紀70年代,全世界將近1/3的咖啡產量均被用來制作速溶咖啡;但到了80年代,由於美國的食品質量危機,速溶咖啡逐漸走上了下坡路。
Folgers:『每天起床最美好的事情』
19世紀中期,Willian H. Bovee 在美國加州創辦了 ThePioneer Steam Coffee and Spice Mills 公司,並開始生產事先烘焙並研磨、密封在小罐裡的咖啡產品。
此前,咖啡一直被上層社會所獨享,但 Bovee 決定將咖啡推廣至受眾更加龐大的中產階級。
為了完成工廠建設,Bovee 聘請了 James Folgers。
據 Folgers Coffee 公司史記載,在工廠建設完成之後,James 決定離開公司自謀生路。
在他離開之前,他收集並整理了幾乎全部 Pioneer 公司的咖啡和香料產品樣品。
1865年,James 作為合作夥伴重新回到了Pioneer 公司。
1872年,他一舉將公司買下,並將公司重新命名為J. A. Folger & Co。
正是在那段時間,美國咖啡市場實現了爆發式增長。
我很驚訝地發現,原來『每天起床最美好的事情』這句經典廣告語對於這家擁有150年歷史的公司來講竟是『最近』才出現的,具體出現時間為1984年,創作者為 Leslie Pearl,自此這句廣告語成為了公司的品牌標簽。
Maxwell House:『美味直至最後一滴』
19世紀晚期,咖啡商人 Joel Cheek 以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市的 MaxwellHouse Hotel,為他的全新拼配咖啡命名。
在商業夥伴 John Neal 的幫助下,二人成立了批發分銷公司 Nashville Coffee and Manufacturing,Maxwell House Coffee 也理所當然成為了公司的主打產品。
公司著名的廣告語『美味直至最後一滴』就是從那時開始出現的,據稱這句話是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品嘗完 Maxwell House 咖啡之後感嘆道的。
20世紀初,公司實現了快速發展,到1924年,公司的廣告預算費用達到了驚人的276894美元。
在廣告營銷方面的高投入最終被證實是正確的選擇,1年以後,Maxwell House Coffee 一舉成為了跟美國最知名的咖啡品牌。
Mr. Coffee
在即將進入『第二波咖啡浪潮』的那段時期,我們不得不提到家用全自動滴濾咖啡機的發明者 Vincent Marotta。
Marotta 為他的發明起名為 Mr. Coffee,並邀請了 The Yankee Clipper 球隊的頭號明星 Joe DiMaggio 為產品代言。
上世紀70年代末,公司每天都能賣出40000臺咖啡機。
二、『第二波咖啡浪潮』歷史
推動『第二波咖啡浪潮』的主要動力來自於『第一波浪潮』的『低劣咖啡』造成的惡劣反響。
消費者想要知道他們的咖啡產自哪裡,又是如何烘焙的,『精品咖啡』的概念也是在那段時期逐漸成型,人們追求的不再是簡單的飲品,而是隱藏在其背後的知識,並由此更好地享受咖啡所帶來的消費體驗。
部分咖啡歷史學家認為這一思想受到了紅酒工業的較大影響,行業內所使用的生產標準和商業模式也因此發生了改變。
人們的『咖啡語言』也變得更加豐富,意式濃縮、拿鐵、法壓等在精品咖啡愛好者當中變得愈發普及。
但後人對於『第二波浪潮』的批判在於,『第二波浪潮』在後期似乎迷失了方向,人們忘記了咖啡生產和消費行為對環境和社會造成的影響。
不過正是在那段時期,咖啡廳行業逐漸發展壯大,人們也逐漸接受並習慣了現場制作的消費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星巴克莫屬。
Starbucks:『2000年,2000家』
脫身於美國加州伯克利市的 Peet’s Coffee,星巴克旗艦店於1971年正式開張營業,主打新鮮烘焙咖啡產品。
三名合夥人 Jerry Baldwin、Zev Siegl 和 Gordon Barker 對於新鮮烘焙咖啡無比癡迷。
現在看來,星巴克的商業模式更加接近『第三波浪潮』,相對於同時期其他咖啡廳所處的『第二波浪潮』理念更加先進。
當 Howard Schultz 加入管理團隊並擔任市場部經理一職時,他極力遊說其他三位合夥人推行現場制作,但並未得到他們的認同。
此後,Schultz 離開了星巴克,成立了連鎖咖啡品牌 Il Giornale 並大獲成功,並於1987年以380萬美元的價格一舉收購了星巴克,從那以後,星巴克的菜單上除現磨咖啡粉以外,首次出現了現場制作的意式濃縮和拿鐵咖啡。
獲得重生的星巴克迅速成長,到上世紀90年代,公司平均每天新開一家門店;到2000年,公司的門店數量超過3000家。
是星巴克引領了咖啡市場的又一次重大變革,是星巴克定義了什麼是精品咖啡,並將這一理念連同咖啡廳消費模式向公眾進行了普及。
此後,其他咖啡品牌爭先效仿星巴克的商業模式,人們慢慢接受了『咖啡除了是一種精致飲品之外,更是一種社交工具』的理念。
於『第二波浪潮』時期興起的連鎖咖啡品牌還有:
Caribou Coffee Company,Inc.
The Coffee Bean & Tea Leaf
Seattle’s Best Coffee
Port City Java
Dutch Bros. Coffee
Its A Grind Coffee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