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上癮:咖啡帝國東擴。《圖+文》

全球上癮:咖啡帝國東擴

話說當年英國的清教徒移民們,在北美大陸打野發育,和土著們鬥智鬥勇,花了一百多年時間,爭下了13塊殖民地,就是美國最初的13個州。

這段時間,大英帝國對移民們的態度,簡單來說就是沒有態度,不管不顧放任自流,你們愛咋咋地,打下地盤就是你們的,我什麼也不要,甚至連稅都不收。

後來英國和法國為了爭當世界老大,狠狠幹了好幾架。

戰爭玩的就是燒錢,英國政府為此欠了一屁股債。

這裡順口提一句,《貨幣戰爭》裡被傳的神乎其神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差不多就是這個時期崛起的,這些金融家族借錢,讓歐洲國家打來打去大發戰爭財。

每天被金融家債主逼得差點要精神崩潰的大英政府,某天一拍大腿,想起老子在北美不是還有塊殖民地嘛,怎麼把這事給忘了。

於是在1765年鼓搗出了三個稅案,分別是《糖稅法案》、《茶稅法案》、《印花稅法案》,收稅的刀子瞄準這些日常必需品,準備向北美殖民地伸手要錢。

問題是清教徒移民們都來這一百多年了,天高皇帝遠的,從來就沒交過稅,現在突然說要交,當然很不開森,奪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於是紛紛跑到街上去鬧事。

大英一看收稅這事確實有點操之過急,擔心激起民變,於是隻留下了量最大的茶稅,把其它稅暫時都廢了。

由於隻剩下茶稅這棵獨苗,為了多收稅,英國政府規定茶葉必須在倫敦拍賣登記,再轉運到北美銷售,這大大抬高了成本,導致茶葉的價格非常高。

一般這種情況,有點像八九十年代的中國一樣,必然會觸發走私。

很多茶葉販子直接去荷蘭拿貨,然後直走北美,根本不鳥倫敦,反正大西洋這麼寬,你能奈我何。

走私販子們賺了大錢,遵紀守法的東印度公司卻虧得爹媽都不認識了。

東印度公司是英國政府的搖錢樹,不能不管,所以英國政府在1773年搞了個《茶葉法案》,允許東印度公司在北美直銷茶葉,還能全額退稅。

一通騷操作下來,東印度公司的茶葉比走私貨還便宜一半,形勢完全被逆轉。

財路被斷的走私販子們當然是很生氣,於是一邊買通報紙媒體說英國政府的壞話,一邊找機會暗中搞破壞。

1773年12月,東印度公司的茶葉商船在波士頓停靠。

茶葉走私販子亞當斯和漢考克兩人,帶著60個當地的古惑仔,化妝成印第安人,摸上一艘東印度公司商船,將船上的342箱茶葉全部倒進大海,這就是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

很多人把這件事,看成了美國走向獨立的導火索事件。

全球上癮:咖啡帝國東擴。《圖+文》

波士頓傾茶事件

因為經此一事,大英覺得是時候好好管教北美殖民地了,這樣下去簡直要翻天,而移民們也感覺大英要動手,所以開了大陸會議商量對策,兩邊就此走向正面對抗。

而這一事件的源頭——茶葉,卻受了無妄之災,被憤怒的美國人針對,成了英國暴政的象征。

最開始也不知道是哪個逗比傳的,說誰要是喝茶,那就是給英國人繳稅送子彈,是妥妥的英奸,和英國人是一夥的,大家要把他揪出來踹幾腳,順便問候他全家。

絕不喝『茶』這個『叛國者飲料』,成了當時的政治正確,誰也不敢踩線。

但不能喝茶,總得要喝點什麼吧,喝酒很多人不習慣,那年頭也還沒有可口可樂,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讓咖啡這個男女老少皆宜的東西,成了美國人的國民飲品。

時至今日, 咖啡已經成了美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根據美國國家咖啡協會發佈的消費者調查,18歲及以上的美國人,有66%的人每天都要喝一杯以上的咖啡,總量比包括自來水在內的其他任何飲料都要多。

美國人每年喝下的咖啡量,占了世界咖啡消費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美國街頭隨處可見的咖啡館

在美國,幾乎每個街角都會有一家咖啡廳。

大家看好多的好萊塢電影,劇情就是在某個繁忙的早晨,或男或女的主角,從拿著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急匆匆地走進一棟辦公大樓開始的。

據說,執行第三次載人登月的阿波羅十三號宇宙飛船,在飛行途中曾經發生過一次關乎生死的故障。

當時地面人員為了安慰航天員,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就是:加油,香噴噴的熱咖啡正等著你們歸來!

由此可見咖啡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雖然前面說了,當年的美國人為了反抗英國抵制喝茶改喝咖啡,是美國現在咖啡文化的源頭。

但在我看來,經濟鏈才是影響萬事萬物的本源。

當年的事件,肯定對美國咖啡文化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推動作用。

隻是時間已經過了幾百年,不管當初多麼強的抵制情緒,經過時間的作用,總是會平靜下來。

甚至我都懷疑,美國人當年抵制喝茶,到底堅持了幾個年頭。

因為縱觀歷史,類似這樣的抵制事件,在很多國家都發生過,但絕大多數的,很快都會因為真香定律而敗下陣來。

所以,咖啡最終能統治美國飲品市場,應該是有著更加根源的原因。

先來看咖啡是怎麼被發掘的。

咖啡豆最早的原產地是非洲東北部,就是現在索馬裡和埃塞俄比亞交接的那一塊。

當地人發現嚼這玩意可以讓人像打了雞血一樣,精神亢奮,一口氣上五樓不費勁,所以沒事嚼幾顆,就像現在湖南人嚼檳榔一樣。

時間一久,發現把咖啡豆先烘幹再磨碎,然後加熱水制成飲料,風味更佳,這就是咖啡了。

因為這裡離阿拉伯半島很近,時間一長自然就傳了過去。

阿拉伯半島是歐亞大陸樞紐,所以咖啡最終是傳遍了整個世界。

非洲土著們喜歡嚼咖啡豆,是因為咖啡豆有提神的功效。

而美國從世界這麼多的國家中間,成為世界第一的咖啡消費大國,我認為應該不僅僅是歷史因素導致,而同樣的也是因為咖啡的功效——提神。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美國,在幾百年的時間裡,因為種種因素,取代他的宗主國大英,成了第二代世界霸主,也成了世界頭號工業國。

對工業化比較熟悉的人都明白,這意味著當時的美國人有非常多的搞錢機會,只要你足夠努力,大多能過上好日子。

但一個人的精神總是會下降的,不能一直維持好狀態。

一邊是大把的搞錢機會,一邊是精力的下降,所以咖啡這種能讓人提振精神提高工作效率的飲料,受到美國人歡迎就很好理解了。

這裡有個反面案例,那就是巴西。

巴西是世界第一的咖啡豆生產大國,產量世界占比34%,人口也不少,有兩億多人。

按理說近水樓臺先得月,巴西人應該更容易喝到咖啡。

但你從來沒聽過巴西是咖啡消費大國,原因就是巴西算是個農業國,沒有那麼多的賺錢機會,大家也就沒必要提振精神,這一點和俄羅斯人愛喝酒是同樣的邏輯。

而且從美國人喝咖啡的風格,也能體現這一點。

咖啡樹很多地方都能種,每個地方的口感風味也有所不同。

而沖咖啡的方式,也有很多種,比如日本人喜歡手工沖泡,過程特別繁瑣耗時。

但美國人就沒那麼多講究,大多是買罐裝或袋裝的研磨咖啡粉,放到咖啡機裡面隨便沖泡幾下就成了。

他們講究是快速和便捷,追求的也是咖啡最本質的功效——提神。

歐洲人就諷刺美國咖啡是牛仔咖啡或洗碗水,說美國根本就沒有咖啡文化,但美國人根本不鳥。

有一說一,美國人和中國人一樣,都比較追求實用主義。

所以,作為曾經的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美國曾經處處都是搞錢機會,促使著美國人想方設法提振精神、提高工作效率,而咖啡恰好能夠滿足需求,這應該才是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咖啡消費大國的本質原因。

而同樣的咖啡熱潮,如今也出現在中國身上。

因為美國人喜歡喝咖啡,在全球化浪潮的帶動下,東亞幾個國家也流行起了喝咖啡。

在咖啡剛剛進入中國的那個年代,中國人蜂擁去咖啡店,不過大多是趕時髦。

他們對咖啡的理解就是咖啡,用什麼地方的豆子做的,什麼樣的口味,大家既不懂也不在乎,搞得當時有些中餐店都兼賣起咖啡來。

『老板,給我來一個爆炒肥腸,再加一碗米飯一杯咖啡』,這是當年常有的一幕,聽著是不是滿滿的畫面感。

90年代的中國咖啡館

這種因為跟風而來的潮流,如果產品本身沒有真正吸引人的特質,那必然就真的是一陣風,吹過了就過了。

但咖啡不一樣,展現出了特別頑強的生命力。

現在哪怕是十八線的小縣城,一般也能看到三五家咖啡館,更別提北上廣深這樣的超一線城市,咖啡館可以說是隨處可見。

數據顯示,中國咖啡市場規模一路走高,且增速要大大高過全球市場。

2021年我們的咖啡市場規模在3817億元,近五年增長率都在 25%以上,而全球市場的增速,隻有 6%-7%。

來源:中國平安《新消費研究之咖啡系列報告》

尤其是上海這個中國包容性最強、最開放的大都市,每萬人咖啡館數量是2.85家,已經和倫敦、紐約、東京等這些城市是同等水平了。

2021年,中國的一、二線城市咖啡滲透率已經達到67%,接近美日韓等成熟咖啡市場消費水平。

來源:中國平安《新消費研究之咖啡系列報告》

這麼大的市場規模,如果僅僅是美國、日韓流行文化的影響,短時間還好,長期是根本推不動的。

咖啡市場在中國沒有消亡,反而越來越大,一定有著更深層次的源動力。

我認為源動力和美國人當初喜歡上咖啡的原因是一樣的,就是中國完成了工業化,發展越來越好,給國人提供了很多工作機會,所以大家會有提振精神、提高工作效率的需求,而咖啡能夠滿足這個需求。

根據我的觀察,我身邊的咖啡消費人群,絕大多數是年輕人、中年人。

他們一般都是寫字樓裡的白領,整天對著電腦,工作壓力都比較大,喜歡喝咖啡來提振精神,緩減疲勞。

我自己也是深有體會。

寫文章其實是個辛苦活,有時幾個小時都能忘了眨下眼睛。

尤其是沒有寫作靈感時,特別的痛苦,精神也特別容易疲憊。

這個時候如果能喝上一杯咖啡,真的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說實話,我第一次喝咖啡也是因為跟風。

那時候看電影裡面的畫面,看到人家在咖啡館喝咖啡,感覺那樣子非常高雅,所以我也想要去裝一下。

但是喝第一口咖啡時,差點沒吐出來,覺得這是個什麼玩意啊,又苦又澀的。

後來喝得多了,才越發覺得咖啡真是個好東西,尤其是幹我們這一行的,有時連夜趕稿子,一晚上都要喝上好幾杯,才能維持足夠的精神狀態。

之前有一陣子,我甚至搬到咖啡館去辦公,為的就是隨時能喝上熱咖啡。

不過這兩年的疫情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經常需要居家辦公,咖啡館也老是停擺,有時連外賣都沒發送,咖啡癮上來了也隻能強行按下。

好在近段時間眼看著這趨勢要開放,外賣終於正常了。

但外賣即使恢復正常,也總是會有不方便的時候。

而且有時候送貨時間太長,咖啡都冷了。

要知道咖啡這東西啊,就是要熱熱的才有靈魂。

後來一想,為啥不直接買臺咖啡機,直接從源頭處解決問題呢。

而且如果放公司的話,不僅是我,小夥伴們也能隨時喝上。

想到就馬上去做,於是我先仔細想明白我的真正需求,再根據這些需求去選品就行了。

首先價格要適中,咖啡館的那種專業倒是專業,但是又大又貴,沒個大幾萬塊錢拿不下來,而且即使買來了,也總有大材小用之感;其次是外觀要好看一些才行,沒辦法,我是個顏控。

第三就是使用要方便,最好是那種傻瓜式操作的,是個人都很快學會的那種。

畢竟我不是專業的咖啡師,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學習。

最後就是功能要盡可能多,能調制出多一些的風味。

畢竟辦公室十幾個人,每個人的喜好可能都不一樣。

本著這些個需求,一個咖啡機進入我的選擇范圍——蘇泊爾半自動咖啡機。

剛把這臺小機器擺進辦公室茶水間,就吸引了很多小夥伴的注意。

工業風的外形,金屬拉絲的機身搭配同款杯子與木制托盤,再配點綠植,這塊角落就成了妥妥的『ins風』,簡直就是一個辦公室打卡拍照點。

用起來也不算難。

雖說半自動咖啡機需要自己動手操作的部分比較多,但跟著說明書初次嘗試以後,我發現小白也能很快上手。

從拿出豆子那一刻開始,咖啡的香味就開始蔓延了,再把一系列磨豆、壓粉、萃取的動作完成。

這一分鐘其實相當治愈,很有成就感。

我自己最喜歡是它打奶泡的功能, 蘇泊爾用直出式的蒸汽系統,不需要什麼技巧,就能打出綿密的奶泡。

看著奶泡逐漸上升,專註地調整拉花杯的高度,然後把溫熱的奶泡倒進萃取好的濃縮中。

興致好的時候,我會嘗試做拉花,不過可能是我天賦不太夠,前幾次嘗試往往達不到想要的形態,練習時一口氣會做好幾杯,直至能夠做出口感形態都滿意的正宗卡佈。

研究了幾天,我終於摸清了門道。

這款半自動咖啡機按研磨粗細程度分成了11檔,從細到粗精準把握。

一款機子配了四套粉杯,入門的有兩款增壓粉杯,專業級也有非增壓粉杯可選。

簡單來說,就是每個能影響咖啡口感的環節,我都能自己調節,同一款豆子能做出好幾杯不同風味的咖啡。

而且這款機器也很符合家用的最大需求:快速方便。

它的豆倉和水箱都很大,過濾器的手柄設計也很方便,最重要的是, 最後的清洗手柄隻需要在水槽簡單沖一沖,底部接水盤也可以拆出來沖洗,很省事。

有了這個小東西,我們這小小的辦公室裡也擁有了coffee break,辦公室常常彌漫著陣陣咖啡香,DIY的咖啡特調也屢屢給大家帶來歡樂。

自制的椰雲拿鐵用料十足,改良的薄荷美式一杯抖擻到半夜,暗黑的榴蓮厚乳頻頻讓同事口嫌體直,復刻的佛手柑美式高級到喝出前中後調。

用15分鐘放空和享受,頭腦和精神都能緩緩松弛下來。

一杯咖啡時光過後,回去工作時又能重振精神了。

蘇泊爾半自動咖啡機

盧克文粉絲福利來襲

29¥ CZ3457 f37Gd3Fco7B¥

蘇泊爾原本就是家喻戶曉的品牌,我家的第一款電飯煲就是蘇泊爾的。

如今從電飯煲到咖啡機,可以看到中國制造的反應速度都很快,能緊跟消費趨勢,順應時代潮流。

前面說了,美國人喜歡喝咖啡,是因為曾經的美國工業制造業很強大,給國民提供了很多的工作機會,大家也就有了提高工作效率的需求。

而隨著中國工業化的產業繼續升級,中國的發展會繼續向前,國民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

而我們的咖啡產業和歐美日韓相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換句話說,咖啡相關的市場,還有相當大的市場潛力。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器生產和出口國,牢牢掌握著技術與供應鏈,完全有機會把家用咖啡機這個市場做大做強。

中國消費者更講究性價比,也有獨特的審美和口味需求,中國制造乘著這一波發展浪潮繼續進步,相信會有更智能、更優質的產品出現。

因為有著世界第一的工業,有創造力的人民。

再創一個工業神話有何不可?

中國制造,正處在最好的時代!

|產品服務均由品牌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