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伍素文丨廣東江門報道
這個”五一”假期,影視劇《狂飆》餘熱未散,江門成為全國去程車輛累計凈流入排名第三的城市。
為了吸引遊客,江門在小長假期間設置了多個文旅活動,部分還點綴上了咖啡的元素:梅家大院舉辦首屆咖啡文化節、鶴山市舉辦”鶴味啡茶暢飲節”、僑都咖啡主題文化市集開幕……
這兩年,在百年騎樓下,在居民樓間,在商場大廈裡,甚至在菜市場裡,江門地區的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當地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產業建設,試圖打造”僑都咖啡”的區域品牌。
從”得閑飲茶”到”得閑飲咖啡”,這座曾經孕育出”喜茶”的城市,正在競逐”咖啡之城”。
這座位於珠三角西南部的三四線城市,為何能孕育出比肩一線城市的咖啡文化風潮?與其他城市競爭,江門憑什麼?
三四線小城,遍地咖啡館
美團發佈的《2022中國現制咖啡品類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四、五線城市外賣咖啡訂單量分別同比增長了257%和253%,遠高於一二線城市。
廣東江門,是咖啡市場下沉到低線城市、縣城的真實寫照。
該市設立蓬江、江海、新會三區,下轄臺山、開平、鶴山、恩平4個縣級市。
近年來,江門各地咖啡店數量增長迅速,市民對咖啡消費的熱情日益上漲。
根據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公佈的數據,江門現有咖啡店1251戶,2022年新增370戶,數量居於全國前列。
粵追發達咖啡理事總監黃飛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單是棠下這麼一個小鎮我看到的就有4家,而且定位都差不多,另外在康城一條不到2公裡的街上起碼有超過10家。
“
今年2月,江門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僑都《江門》咖啡文化周。
盡管活動舉辦時正值暴雨天,但有很多人撐著傘去,發達咖啡現在都有點後悔沒有去參加。
臺山市森嶼咖啡店主阿文2021年決定開店,她回想道:”前幾年臺山的咖啡店還算少的,我們入局還算早。
但近一兩年,尤其是2022年下半年,幾乎是瘋狂增長。
“
在今年一篇關於咖啡之城排名的文章下,一位高贊評論說到:”如果在廣東江門絕對在廣州深圳之上”。
本地從業者也認為,江門地區咖啡文化厚重,不比一二線城市落伍,該地區咖啡文化的興起,與華僑文化帶動有關。
作為僑都,清末民國時期,多有江門人出海謀生,改革開放後,移民政策更加開放,五邑地區掀起國際移民新潮。
截至目前,祖籍江門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超530萬,這一數量甚至超過江門目前的常住人口數。
華僑們把僑匯帶回來,也把咖啡、咖啡用具、喝咖啡的生活習慣帶了回來,在分享中將這種生活方式傳播開來,像臺山民間還保留有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咖啡用具。
如今,江門咖啡店裡接待的客人,就有不少華僑,或者自帶咖啡豆到店的客人。
阿文介紹說:”他們有一些家裡人在國外,或者自己是在國外回來的,習慣了喝咖啡的文化,所以有時候會帶自己的咖啡豆去店裡加工或沖煮。
口味上也是偏好深烘的,要麼喝濃茶,要麼喝黑咖啡,六七十歲了也習慣每天都喝。
“
年輕人的試驗場
如果說,江門最初的咖啡熱潮是老一輩華僑帶動起來的,那麼當前這一波的咖啡熱則由富含創意、追求時尚的年輕人主導。
一方面,在大城市或者海外待過的青年返鄉發展,有的因為江門提供的就業崗位、薪酬水平難以滿足需求便幹脆出來創業,有的則是看中地方發展潛力;另一方面,本地青年消費升級,更青睞精致時髦的社交空間。
咖啡館是咖啡消費的主戰場。
相比於一二線城市,江門的試錯成本相對更低,也讓創業者們更加敢於嘗試多個消費場景,實現創意落地。
阿翠在廣州做了5年設計工作才回到江門。
她的咖啡館坐落在江門蓬江區一個老舊社區裡。
那裡彎彎繞繞,多轉角和樓梯,很多司機跟著導航都會走錯路。
當初家人們知道這個選址時都極力反對:多少人會願意大費周折來這裡喝一杯咖啡?
但阿翠認為這裡正好是她想要的樣子:到店的路雖曲折,但路上可能有貓經過,有大樹,有鳥聲,有看上去年代久遠的涼亭、理發店、居民樓,還有一家當地有名的腸粉店。
整個社區散發著一種令人懷舊的人情味。
阿翠給自己的咖啡館取名為”飛鳥屋”。
它的前身是一家汽修廠的職工俱樂部,雙層八角大樓,阿翠有意保留它的原貌,還添了許多復古的元素進去,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就算走到店跟前,也不一定能發現這是一家咖啡店。
阿翠喜歡在吧臺跟客人交流,交談的間隙遞上一杯手沖咖啡。
《飛鳥屋》
在遍地咖啡館、內卷嚴重的當下,阿翠的飛鳥屋在小紅書走紅後,甚至立下了不少”規矩”:不能商拍、不能直播、不能過度擺拍、禁止進行棋牌活動……以免打擾周圍的居民,或者影響到店客人的體驗。
經此操作,飛鳥屋回歸了平淡的日常,熟客也多了起來:比如一位熟客收到一箱菌菇會特意拿來分享;有個經常來的男生比較內向,跟女朋友分手後會特地到店裡坐坐,跟阿翠聊起他們的過往;今年阿翠因為生孩子休店兩個月,新年再開的時候有客人還給小孩子送紅包……
“大浪淘沙,希望篩掉跟風的人,來的都是真心喜歡咖啡、喜歡我們店的人。
我們當然希望客流或者是客單量提高,但更想去傳達我們到底要做一家什麼樣的店。
“她說。
阿文開在臺山的咖啡店位置雖然沒那麼難找,但是被馬路邊的房子阻擋,需要在路邊設箭頭導引。
從小巷子進去,不遠才發現是一個靜謐的小天地,店裡主打中式庭院的設計風格,產品也走中式的包裝路線。
疲憊的時候想有一處寧靜的森林島嶼放空身心,於是阿文把店名取為”森嶼”,主打中式庭院裝修風格。
她之前是在深圳工作的一名白領,快節奏生活久了,便想在小縣城打造一個安寧靜好的空間。
2021年他們在市中心選了一家鋪面,投入十多萬裝修、作前期準備,在2022年年前正式開業,隻花了三個月就實現盈利。
《森嶼》
發達咖啡今年嘗試把其中一家咖啡門店開在蓬江區的浮石市場,周圍是賣燒臘、賣魚餅、賣菜的檔口。
“其實我們就是想培養一下大爺大媽喝咖啡的習慣,因為這可能是最固定的客源,他們每天都要去買菜。
“黃飛說。
《發達咖啡》
開在菜市場裡,咖啡店也變得接地氣了起來。
比如,有賣蝦的阿姨會在店裡充值,街坊們買咖啡的時候會跟店員講價,大叔阿姨現在也會很”潮”地說:”靚仔,來杯冰美式,不用打包,插條管給我就可以了。
“
下沉市場的咖啡生意會更好做嗎?
以前在廣州、深圳的時候,阿文傾向於隻點一杯美式。
但在臺山,喝咖啡更像吃一頓下午茶,配些甜品或輕食小吃。
相比於咖啡,大多數本地消費者更需要一個社交空間,兼具聊天、工作、約會、遊戲等場景。
江門的生活節奏相對較慢,適合養老,喝咖啡這件事也相對休閑。
“三四線城市隻賣咖啡可能很難賺到錢。
因為咖啡本就不是日常剛需,接受人群也不是很廣泛,很多咖啡店就會選擇多元化經營。
像我們會附帶一些茶飲、小吃、甜品等,有的做培訓項目、做供應服務之類。
“阿文說。
不過,隨著加入賽道的商家越來越多,逐漸內卷,加之消費還在恢復的階段,所以客人的消費欲沒那麼強,客單價會有所降低。
正和堂咖啡店開張時間2021年9月,老店位於臺山臺城的牛屎巷文化街區,後來在城區的另一頭也開了一家分店。
從店名到裝修,主打復古休閑的風格,。
該店店主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和一線城市相比,臺山咖啡社區店較多,多半是熟客。
優點是咖啡基礎好,缺點是消費不高,內卷較嚴重,同樣精品咖啡和價位相差較高,進入微利時代。
相比其他做特調咖啡的店,飛鳥屋的菜單比較簡單,喝的這塊要麼是意式咖啡,要麼是手沖咖啡,價格范圍涵蓋18-48元,抹茶拿鐵是阿翠最後的妥協,售價38元。
“手沖咖啡我們也有特殊處理法的豆子,但是基本是傳統處理為主。
我隻想做最傳統的事情”。
黃飛則認為,現在是江門咖啡市場泡沫最密的時候。
今年32歲的他,從事咖啡行業15年,操盤過不少本地咖啡項目。
他觀察到,2016-2018年是茶飲行業發展最瘋狂的時期,之後奶茶店的客戶就開始下滑了,現在風口輪到了咖啡。
而美式、拿鐵和冰啡《冰美式加糖加奶》在所有大大小小的店的點單系統裡,永遠是銷量前三。
至於開店成本如何?從受訪者的情況來看,從10萬到50萬不等,項目大的投入會更多,資金回籠速度也因店而異。
“這幾年咖啡店開這麼多,也是有些人以為花個幾萬就能開店,門檻很低,但是其實開出來很容易,倒下也是一兩天的事”,黃飛說:”千萬不要相信說五六萬就可以開一家小小的咖啡店,都很扯。
搞個門面都四五萬了。
“
“狂飆”江門,更適合哪種路線?
眾多年輕人創意匯集,使得江門咖啡產業展現出新的活力和面貌,也發展出了不同的發展路線。
就咖啡店而言,除了星巴克、瑞幸等來自外地的大型連鎖品牌,其他還有精品咖啡館、本地連鎖/開分店的大眾咖啡、獨立的咖啡小館等。
阿翠創業前喜歡去江門的Sower咖啡,當地人也會叫它”三輪車”,原因是店主人大錢曾經在2016年推著三輪車在街頭賣咖啡而得名。
當時江門還沒多少咖啡店,大錢走在了這股咖啡熱潮的前端,但他本人今年其實隻有28歲。
Sower咖啡走的精品咖啡路線,這些店通常有自己的堅持。
比如本地客人有時候會要求在美式基礎上加糖加奶,其他店會根據這個口味開發出”冰啡”,但Sower、飛鳥屋等還是堅持咖啡本身的風味。
據店員介紹,現在Sower日均賣出200-300杯,客單價在13-18元之間,在江門也是不錯的水平。
大錢說:”我們現在每日出杯量最高的幾款產品,全部都不超過15元,但這個價位呈現出來的品質,我們自己也是比較滿意的。
經營上面,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真誠’和‘分享’。
“
發達咖啡走的則是截然不同的路線。
目前,其在江門地區開了10家分店,觸角延伸到縣級市,從第3家店開始以熟人加盟為主,分為一人一店的窗口店和具有社交空間的中型店。
窗口小店的日均營業額是幾百到一千塊錢的水平,中型店是200杯的產能,客單價在16-18元,日均營業額可以達到2000-3000元《不加上外賣銷量》。
陳健科在臺山出生,深圳讀書,後來去了香港。
2017年為了回鄉創業,他又舉家搬回臺山定居。
他創辦了美灣學校分子咖啡種植研習基地,在臺山自己種植咖啡豆,同時對一所舊學校進行改造,辦起了民宿、教學活動等,打造一個以咖啡文化為特色的文旅項目。
“我小時候在這裡住過,對家鄉很有情懷,這裡30多年了還保持著原貌。
鄉村振興提出來後,我們想著不如回來開學校教咖啡。
因為創業我都住在臺山,現在女兒也在這裡讀書長大,我們對這裡很有信心。
“陳健科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
整個廣東到現在還沒有一個走出去的知名咖啡品牌,許多從業者希望再創一個咖啡行業的”喜茶”,盡管很難。
陳健科說:”我們希望江門的咖啡從業者團結起來,相互多些交流,因為隻有抱團成長,才能做得更大,單打獨鬥很容易淘汰。
“
《臺山市美灣學校分子咖啡種植研習基地創始人陳健科和他的女兒》
黃飛認為:”最基礎的還是要將咖啡質量實現質的改變,而不是說糊弄一下,現在很多店主,你跟他說咖啡的參數他都不一定知道。
“
在阿翠看來,江門很多開咖啡店的沒有專註做某一塊的事情,比如說非咖啡的飲品可能比咖啡品類還要多。
“數量多是一回事,但是不是真正的咖啡店也是一回事,還有一條很長路要走。
“
她認為,還是需要加強對外交流,提升自身發展水平。
如果想出第二個”喜茶”,更需要在文化理念上面突破,在本地文化上去創新。
“文化做好了,咖啡自然而然就會好。
“
責編:郭霽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