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現今入場做咖啡的品牌,已經越來越多了。
從中藥鋪子到點心鋪子,電器到美妝,從國潮到奢侈品,更多的品牌都註入了咖啡的流量火花。
年輕人相親一般會去哪裡?-咖啡館;談工作一般去哪裡?-咖啡館;閑聊、自由創業一般去哪裡?-還是咖啡館。
當咖啡逐漸成為大眾的社交貨幣後,老品牌們也開始用咖啡翻新了。
有三百年歷史的同仁堂開起了咖啡館,還在淘寶上開設了主題店;上海百年老店喬家柵的燒麥很是出名,現在也開起了咖啡館,還推出了早餐的套餐,22元可以搭配2個包子和1杯黑咖啡,也算是中西餐飲的融合了。
對於咖啡的青睞當然少不了奢侈品,2017年Chanel在上海開了一家彩妝咖啡館Coco Coffee,同年Bobbi Brown也在上海開了家限時咖啡館。
在過去兩年裡更多的品牌也在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開設咖啡館。
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去咖啡館已經不僅僅是用一杯咖啡來滿足提神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一個社交的平臺與空間。
基於多方面的社交需求,美術館、圖書館要麼不能舒服的坐下喝上一杯,要麼環境過於安靜,街邊的小館子環境可能不夠好。
反而咖啡館的空間、需求滿足和可觸及性,剛好滿足了年輕人的心。
也正是因為這樣,去咖啡館就成為了一個很日常的行為。
朋友可以一起泡咖啡館,帶著筆記本光顧的上班族,等孩子放學的新手父母等等。
除了社交的需求方面,如果從個人感受的角度來說,咖啡館還提供了部分情緒宣泄的功效。
在生活壓力劇增、就業競爭也同樣加劇的今天,在咖啡館裡工作學習,更像是一種對內卷和996的默默抗爭。
當越來越多的人無法兼顧生活和工作,所以才會出現把工作轉移到咖啡館這樣一個類生活化的場所來,用這樣的方式來達成一種心理補償。
在這樣的環境裡,盡管自己是在工作,但周圍的人所談論的事情,可以是和工作毫無關系的話題。
豆子的酸度怎樣、拉花的手法技巧、還有周遭客人聊天的種種話題,這些細枝末節的與工作毫無關系的事情,都是自我生活品質的計較。
在這種計較之中,正是我們對生活的熱愛與茍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