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滿excelsa咖啡果的枝頭《圖片來自Aaron Davis》。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植物》最新發表一篇關於咖啡作物品種的學術評論稱,曾被評為貿易量第二大的咖啡作物品種、但後來被認為在商業上失敗的利比裡亞種(C. liberica,或稱大果)咖啡或可重新興起,以幫助在變暖氣候下維持咖啡生產與供應。
未成熟的『大果』利比裡亞咖啡(圖片來自Aaron Davis)。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咖啡研究者在植物園與利比裡亞咖啡合影(圖片來自Aaron Davis)。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咖啡技術員正在農場檢視曬幹中的excelsa咖啡(圖片來自Aaron Davis)。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該評論介紹,咖啡需求持續增長,全球出口在過去約30年裡增長了大約75%。
咖啡生產如今依賴兩類咖啡:阿拉比卡(Coffea arabica)和羅佈斯塔(Coffea canephora),分別占全球產量的55%和45%。
不過,因咖啡種植區幹旱而加劇或直接導致的近期咖啡儲量短缺,在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下,可能進一步惡化。
評論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英國皇家植物園阿隆·戴維斯(Aaron Davis)和合作者認為,有3種方法幫助咖啡種植適應變化的氣候:將咖啡生產轉移到更適宜的區域;調整咖啡種植方法;或開發更適應未來氣候條件的咖啡作物。
他們提出,改變作物類型有可能是破壞最小、成本效益最高的辦法,並特別點名了大果咖啡,該種咖啡在19世紀後半葉廣泛生長,因為它高產、抗病蟲害,能在阿拉比卡無法適應的溫暖低地生長。
20世紀初,因為其品質不穩定以及風味和盈利能力等問題,人們對這種咖啡失去了興趣。
評論作者利用博物館藏和文獻資源指出,最初引進和選擇的大果咖啡果實和種子難以加工(導致風味質量問題),因此不受咖啡商人歡迎。
20世紀初引入羅佈斯塔和擴大阿拉比卡規模,使大果咖啡種的衰落成為定局。
而隨著對『傳統』大果咖啡種興趣的復興,非洲近期excelsa咖啡(一種大果咖啡種)的規模有所擴大。
這種excelsa的咖啡豆和果實與阿拉比卡相近,能產出溫和柔滑的咖啡,酸度和苦度低,但含有同等量的咖啡因。
評論作者表示,在變化的氣候中,在比阿拉比卡種植環境更溫暖的氣候(和更低海拔)之下,大果咖啡種至少提供了一種潛力,種植出商業上可行、或許價值還更高的咖啡,並且可能比羅佈斯塔更具氣候韌性。
據了解,《自然-植物》本篇評論文章並非研究論文,已經過同行評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