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有多愛咖啡?
一個細節或許可以說明: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句話頗為流行——『當咖啡館熱鬧起來時,生活就回來了』。
當然,上海人對咖啡的偏愛程度,通過數字對比會讓人有更直觀的了解。
本文圖片均來自上觀新聞
日前,2022上海咖啡文化周正式開啟。
開幕式上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上海咖啡館達到7857家,不僅在國內第一,也遠超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大都市。
上海每萬人咖啡館擁有量為3.16家,平均每平方公裡擁有咖啡館1.3家,已成為全球咖啡館數量最多的城市。
還有一組數據能夠說明上海的咖啡香味有多濃:國內年人均咖啡消費量在4、5杯左右,而上海超過20杯;上海的咖啡消費人群與消費金額,均遙遙領先於國內其他城市。
2021年上海咖啡消費金額,比北京、廣州、深圳之和還要多。
那麼,咖啡到底是如何風靡於上海的,它又帶來了怎樣的經濟價值?
上海與咖啡的不解之緣
據公開資料,咖啡最早進入上海,可以追溯至19世紀上海開埠之時。
也就是說,相比於星巴克等咖啡連鎖品牌在近十來年才在國內主要城市大面積開店,咖啡在上海的歷史已經有一百多年。
說到咖啡館的歷史,很多人都會心生一種浪漫情愫。
比如,它時常與一些文化名人聯系在一起。
諸如巴爾紮克、海明威、薩特等知名作家、哲學家都與咖啡館有著很多故事。
但其實,上海的咖啡館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少印記。
像魯迅、張愛玲等都曾是上海咖啡館的常客,並在作品中有相關記載。
正是因為很早就受到咖啡文化的影響,與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咖啡消費有一個很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它不再僅僅是一種白領的專屬,而是有著非常大眾化的基礎。
這方面,有一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鏡頭。
在講述上海愛情故事的電影《愛情神話》中,徐崢飾演的老白去找街邊的修鞋匠修鞋時,後者竟在手搖咖啡,並不急不慢地對催促自己的老白說,現在是『coffee time』。
一定程度上說,大街小巷的咖啡館,可能更能夠詮釋上海的市民文化。
或者說,日常的咖啡消費,已經成為上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一方面,作為由國外引入的消費品類,咖啡是『海派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征。
它在一開始就契合了上海市民文化中追逐潮流以及講究精致的一面,成為『摩登上海』的一個註腳。
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咖啡的制作簡單和易攜帶,咖啡館所營造的放松氛圍,均契合了上海的快節奏生活。
人們出入咖啡館不再僅僅是一種純消費行為,也雜糅了社交、商務等需求。
咖啡館真正成為相當一部分人的『第三空間』。
上海的咖啡消費能力強,還離不開一個重要支撐,那就是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
很多人都知道,上海的常住人口接近2500萬,居全國第二。
而且,上海的城區人口接近2000萬,居全國第一,比北京還高出了整整200萬以上。
上海如何『改造』國內咖啡市場
在很大程度上說,咖啡已經成為塑造上海城市氣質的一個重要力量,或者說,咖啡基因已經刻入上海的市民文化之中。
但咖啡塑造上海的同時,上海也在改變咖啡。
我們衡量一個外來事物在一個地方的發展成熟度,有一個重要參考標準,那就是,它的本土化程度到底如何。
在這方面,應該說,上海對國內咖啡市場的『改造』是很明顯的。
有統計顯示,在上海的七八千家咖啡館中,除了大家所常見的星巴克、瑞幸等國內外連鎖品牌,有一半的咖啡館其實屬於『小眾』的獨立或創意咖啡館。
也就是說,在全球的咖啡市場中,上海不再僅僅是扮演著一個輸入地的角色,而且也在孕育出自己的咖啡品牌。
這一點其實是市場熏陶出來的結果。
眾所周知,很多國際咖啡品牌進入中國內地,都會首選上海作為第一站。
這既是因為上海對外來新品牌的接受度高,同時也是由於,上海市場最為多元,容量也最大。
一個咖啡品牌能夠在上海市場站穩腳跟,才能更有底氣向其他城市進軍。
在這個角度看,上海其實也扮演著一個咖啡市場啟蒙者的角色,成為咖啡文化、咖啡品牌以及消費方式向國內更多城市輸出的一個窗口。
這種背景下,自然會有更多的機會孕育出更契合中國人口味偏好的『自主』咖啡品牌。
而它們誕生的過程,也成就了上海咖啡產業的活力。
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最直接的層面,旺盛的咖啡消費對於社會消費活力的促進。
上海已經連續多年成為最內社會消費品零售金額最高的城市,市民化的咖啡消費正是其中重要一部分。
二是,在咖啡上下遊產業的發展上,上海也正在謀劃一篇大文章。
一杯小小的咖啡中有大大的潛力
千萬別小瞧了一杯小小咖啡中的市場潛力。
據《2022中國咖啡產業白皮書》披露,2021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達3817億元。
預計2025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0億元。
也就是說,看起來不起眼的一杯杯咖啡背後,實際蘊藏著一個萬億級市場。
這也就不難理解。
近年來,中石化、中國郵政、李寧等『大佬』都紛紛跨界切入咖啡賽道。
在這方面,作為國內咖啡消費文化最濃烈,消費能力最強的上海,自然不會錯過這個大賽道。
就在這次上海咖啡文化周開幕之際,位於虹橋品匯的『虹橋國際咖啡港』舉行了授牌和開港儀式。
虹橋國際咖啡港是國內首個專業品類進口集散平臺,主要致力於為咖啡貿易企業提供保稅展示、保稅交易、價格形成、信息發佈等核心功能。
目前,已有國內外多家知名咖啡貿易企業和進博參展企業入駐咖啡港。
同時,咖啡港還將與雲南、海南等國內咖啡主產區合作,助力中國咖啡走向世界。
此外,虹橋品匯還與上海技師協會咖啡專委會共同發起成立了『上海咖啡產業聯盟』。
而為推動咖啡行業人才的『上海標準』早日出爐,咖啡港還與上海市人社局技師協會達成深度合作,將與盟友們共同參與編制中國咖啡師職業認證標準。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或將看到『上海標準』、『上海規則』在全球咖啡產業版圖中占有一席之地。
事實上,這次上海咖啡文化周開幕式上,已經發佈了『上海咖啡豆價格指數』和『上海咖啡金融產品』。
未來,上海將依托虹橋國際咖啡港,通過建設『從豆到杯』的咖啡進出口服務平臺、推動相關金融機構推出咖啡貿易專項金融產品、建立咖啡貿易聯盟、推動咖啡企業深入產地等一系列舉措,加強產業佈局,提升產業鏈影響力,努力將上海打造成為咖啡貿易產業新高地,進一步提升上海在國際咖啡貿易市場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從微觀層面來看,得益於咖啡文化和咖啡消費活力的紅利,上海咖啡行業也在為創業、就業提供新支撐。
如有數據顯示,2021年咖啡行業融資事件近30起,整體融資額超過170億元,大有蓋過新式奶茶風頭之勢。
統計顯示,2021年中國新增咖啡相關企業2.59萬家,同比增長12.5%,現存咖啡相關企業達15.9萬家。
這其中,上海是咖啡品牌落地首選,誕生了最多的本土品牌。
而『上海咖啡館數量有7857家,保守估計一線咖啡師至少有2.3萬人』
種種跡象表明,歷經一百多年的浸潤和發展,上海已把咖啡和咖啡產業做出了自己的『味道』。
海報設計:宋一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