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圖+文》

世界IT行業最發達的地區在美國,在持續引入高端專家的同時,我們的高級幹部和專家也要沖破局限,每年走出去和世界交流,不要像中國老農民一樣,隻知道埋頭苦幹,要善於用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我們經常參加各種國際會議和論壇,杯子一碰,只要5分鐘,就可能會擦出火花,吸收很多『能量』。

你們一天不改變你們的思維習慣,就不可能接觸世界,不接觸世界怎麼知道世界是什麼樣子的,有時候一句話兩句話就足以道破天機,擦出思想的火花。

——《風物長宜放眼量——任正非在華為成都研究所業務匯報會上的講話》,2014年1月5日

2013年之前,任正非多次講話都自謙華為人是農民,之所以華為能夠趕超世界通信巨頭,是因為華為人不喝咖啡,用別人喝咖啡的時間來埋頭苦幹。

2014年,任正非提出一個很響亮的口號:『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

因為2013年是華為發展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點,在這一年,華為銷售營收2390億元人民幣《約395億美元》,超越了愛立信《約353億美元》,坐上了全球通信設備商頭號交椅。

成為行業世界第一的華為,不僅僅需要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也不僅僅需要工程商人,更需要科學家。

但是頂尖科學家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需要用發現的眼光去尋找。

嚼著東北大蒜的農民,和端著咖啡杯的科學家,是無法對話的,因此任正非用『咖啡』隱喻,要求華為人要主動改變自己,適應科學家的行為習慣,來吸取外部的正能量,才能真正走進科學家的世界中去。

咖啡曾烘焙出全人類的文明史。

在全球化的時代,咖啡豆不僅被社會學家形容為『卓越超凡的全球化現象』,而且在企業的全球化中扮演了催化劑的作用。

喝咖啡本身成了一種儀式和載體,當我們約會面喝咖啡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交流。

據IBM顧問回憶,1997年華為邀請了首批IBM顧問進駐華為深圳基地幫助推進管理變革。

當時從美國趕到華為的顧問,發現走遍華為園區,都找不到一個咖啡機。

22年後的今天,漫步在華為深圳坂田基地或松山湖基地,隨處都可以看到illy咖啡廳《華為松山湖基地用小火車把各座辦公樓連接起來,每個火車站都有咖啡廳》。

當你看到華為人端著咖啡,或是沉思著在電腦前奮戰,或是三五成群熱烈的討論,就感受到文化在演進。

至於什麼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我認為最為透徹的一個解讀,莫過於任正非2017年12月11日在華為喀麥隆代表處的講話中的現身說法: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並不是咖啡因有什麼神奇作用。

而是利用西方的一些習慣,表述開放、溝通與交流。

你們進行的普遍客戶關系,投標前的預案討論、交付後的復盤、飯廳的交頭接耳……,我都認為在交流,吸收外界的能量,在優化自己。

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的神交。

咖啡廳也隻是一個交流場所,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交流的機會與場所,不要狹隘的理解形式。

法國的花神咖啡館是幾百年來文人作家的交流場所;摩洛哥裡克咖啡館是二戰期間各國間諜的交流場所,不是有《北非諜影》嗎?

老舍茶館、成都的寬窄巷……是用品味吸收人們去交流,你約不到人,咖啡館就是可被動獲得機會的邂逅,不僅僅是學術。

我強調公司要開放,見識比知識還重要,交流常常會使你獲得一些啟發。

我覺得你們年年輕輕就走出國門,就到了艱苦地區,不要自閉於代表處,自閉於首都,要大膽融入當地社會,更重要的要融入當地的上層社會,市場的機會、格局的形成,都在他們手裡。

西方人好運動,你們固守在‘閨房’中,如何交朋友?

打球去、滑雪去、水上運動去……,一切運動都是接近客戶的機會。

沒咖啡,勝似咖啡』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主要是用於研發創新領域。

任正非把華為的研發人員劃分為兩類,1.5萬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和專家是把金錢變成知識,6萬應用型人才是開發產品則把知識變成金錢。

在1.5萬基礎研究人員的金字塔最頂部,是華為的科技思想研究的群體,這是一群『科技外交家』。

華為自己有20名左右這樣的『科技外交家』,任正非要求這群人每年必須拿出三分之一的時間,到全球大學或者高端科學論壇,與全球頂級科學家喝咖啡,目的是對不確定的未來進行前瞻。

所謂『與鳳同飛,必是俊鳥』,如果身處一個充滿高水平、正能量的圈子,華為就有前進的動力和方向。

這些『科技外交家』要把全球的新技術、新思想帶回來,再召開不同形式的戰略務虛會。

最後,在華為最高層務虛會上進行多路徑的技術方向研究和探索,從而形成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讓黑天鵝在華為的咖啡杯中飛。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很豪氣,華為始終瞄準自己的主航道目標,這目標其實就是面對未來大數據流量,一定要疏導。

瞄準這個目標,華為都願意開放的,但需要科學家們是在這方面有理解的,這是一個前提條件。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自從提出以後,影響力已超出研發體系,成為華為全面開放文化的思維符號。

咖啡本質是一個符號,是華為下決心全球化的符號,隨著咖啡逐漸融入華為在全球170多個國家,咖啡文化的精粹:開放、平等、包容,也被一口一口,潤物無聲地浸入到華為全球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需要認知到,無論是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還是主航道的無人區,開放的文化會孕育出多樣性,讓華為在面臨未來不確定性和黑天鵝突變時擁有充分選擇權。

任正非坦言,『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是向谷歌學來的,谷歌的母公司賺了錢就去研究很難實現的東西,甚至還研究長生不老藥,它也是為人類社會貢獻,把財富轉移到探索人類社會的未來去,華為走上行業世界第一後,也希望把錢投出去,探索人類未來。

引入的這些科學家研究的內容,華為也沒有刻意去計劃,很多偉大的突破是帶有偶然性的,並非按預定計劃發生。

華為支持給大學教授、頂尖科學家做基礎研究,他們就像一個個燈塔一樣,既可以照亮華為人,也照亮別人。

但因為華為人早有思想準備,而且勤奮學習,理解就比別人快,所以做出的東西比別人快。

至於大家很關心的科研失敗怎麼辦,任正非也給予很大的寬容。

『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失敗這個名詞。

你只要把失敗的這個路徑告訴我們,把失敗的人給我們,這些失敗的人甚至比成功的人還要寶貴。

他們可以補充到我們生力軍中去,把失敗的經驗帶到我們其他的項目中,避免失敗。

合作中沒有失敗這個名詞,不要說這個沒有做好,那你能不能請我們喝一杯咖啡,告訴我們哪裡走彎了,將失敗的教訓告訴我們,這就是成功,錢花了就花了。

我們以這個思想,從中國到日本,再到俄羅斯、東歐、整個歐洲、英國、加拿大、美國、以色列,建立了各個強大的能力中心,合作非常成功。

越來越廣泛的朋友圈,使我們的實力大幅提升』

任正非很強調開放包容,不是狹隘地去找什麼樣的人才,而是比較廣泛的領域裡面都能吸納很多人,不同領域帶來了思想的碰撞及互相啟發。

他甚至提出可以試試『人才眾籌』:對特優秀人才可以『快進、快出』,不扣住人家一生。

『不求他們歸我們所有,不限制他們的人身自由和學術自由,不占有他們的論文、專利……隻求跟他們合作』這是不是很像上個世紀80年代曾經很流行的那句話:不在乎天長地久,隻在乎曾經擁有?

任正非認為如果華為人都隻會英勇奮戰,思想錯了,方向錯了,越厲害就越有問題,未來很難還走向世界級。

他多次講話強調華為的高級技術人員和高級幹部要去掉『農民意識』,現在華為缺思想家和戰略家,隻停留在將軍層面,需要到全世界去喝咖啡,用『一杯咖啡來吸收宇宙能量』,通過喝咖啡來加強與世界各國科學家的溝通與聯系。

或是合作,或是資助其研究,不限制其學術自由,不占有其專利……只要求與他們合作。

同時,通過喝咖啡來發現『黑天鵝』——即那些可能出現的顛覆性技術。

『華為公司的圈子還太小,你們這些fellow(*fellow是指華為公司級院士,是華為研發技術水平人員最高榮譽稱謂,向IBM學習來的)都不出去喝咖啡,隻守在土圍子裡面,守碉堡最終也守不住的嘛。

你們這些科學家受打卡的影響被鎖死了,在上研所這個堡壘裡面怎麼去航海?

去開放?

航海的時候怎麼打卡?

發現新大陸怎麼打卡?

沉到海底怎麼打卡?

從歐洲通向亞洲的海底有350萬艘沉船,那些沉到海底的人怎麼打卡?

所以,我們的管理要開放模式。

我在幹部大會上講,‘反對高級骨幹埋頭苦幹’,要多參加業界會議,與業界人士交談;‘一杯咖啡吸取宇宙能量’,敢於與世界名流喝咖啡,聽聽人家的想法,也會給我們啟發,少走彎路』

有人曾問過任正非『到底誰是你的老師』,任正非回答:『我的老師不就是一杯咖啡嗎?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我與你們在座談的過程中,你們的話對我也有反向輸入,吸收多了,自然而然對我就有了改造。

誰也沒有限制我們的科研,要開放心態,連接世界上一切優秀的資源。

沒有誰在限制我們的科研,我們也不要自己約束了自己,要敢於到貼近人才資源的地方進行研究活動,在每個研究所形成自己的技術要素,對行業發展形成牽引』

從1998年『削足適履』向西方學習管理,到如今的『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任正非的過人之處,在於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和持續學習力。

專欄作者:鄧斌

九三學社社員,書享界創始人兼CEO。

在華為公司任職11年,華為原中國區規劃咨詢總監,華友會華為管理研究院執行院長;領銜主講『華為管理之道』系列課程300餘場,深受企業好評。

典型客戶:美的、OPPO、中交天航、雷沃重工、頂新集團、紅塔集團、僑鑫集團、中建四局、金溢科技、振德醫療、亞寶藥業等上百家行業領先企業。

著有《華為管理之道》、《華為成長之路》、《秒懂力》等作品。

任正非: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圖+文》

鄧斌

此文刊登在《南方企業家》雜志2021年2月刊

● 2021年度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報考須知

● 廣東省民政廳關於抵制非法社會組織的通知

● 關於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下做好全省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

● 廣東省專業技術人員經濟系列職稱申報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