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4日電 題:『上午咖啡下午茶』,東西飲品如何在中國交織?
——專訪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勞菲
作者 孫更亭 楊程晨
咖啡在由西方傳入中國多年後,已從稀奇獨特的舶來品變為普及大眾的消費品,並在中國形成獨具特色的咖啡文化。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咖啡產品研發專家勞菲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闡述咖啡文化在中國的演變,探討茶與咖啡所代表的東西文化間的交融互鑒之道。
第七屆陸家嘴金融城國際咖啡文化節吸引咖啡愛好者,約260家咖啡品牌集體亮相。
湯彥俊 攝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咖啡文化在人際交流中發揮著何種作用?
勞菲:咖啡風靡全球,與它的獨特風味及在文化交流中承載的緩沖作用密不可分。
咖啡廳作為一個集飲食、沙龍、表演等功能於一身的場所,提供了一個可供交流的公共空間,既具休閑放松色彩,也在座位佈置等方面,體現著尊重與平等。
在文化交流中,咖啡逐漸成為承載奔放自由、簡潔隨意、快捷方便內涵的符號,品鑒咖啡也促使人與人聯系更加密切。
隨著咖啡在世界范圍內流行,其在承載西方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充分融合了當地特色風情。
遊客在北京什剎海景區一戶外咖啡廳休閑。
田雨昊 攝
中新社記者:咖啡作為一種舶來品,緣何在中國形成了自己的咖啡文化?
勞菲:咖啡傳入中國時,作為西化、時髦、優雅精致生活方式的代表,首先出現在上海。
彼時部分群體以追求西方時尚文化為潮流,推動咖啡文化在中國逐漸傳播。
除了咖啡本身,咖啡館更為城市思維碰撞提供了公共空間,其往往圍繞目標消費人群,通過裝潢將咖啡的形象與特定生活方式緊密結合,打造情感共鳴、身份和價值認同,咖啡文化在這些交流碰撞的場景中應運而生。
此外,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出於高效專註的需求,部分群體對能夠快速提神醒腦的咖啡可能產生了生理或心理上的依賴性,而飲用咖啡的習慣也催生著咖啡文化的發展。
北京王府井一家設計新潮的咖啡店。
胡慶明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的咖啡文化具有哪些特點?
勞菲:雖然咖啡在中國的歷史並不算長,但中國的咖啡文化已頗具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文化印記。
19世紀末咖啡傳入中國時,飲用咖啡還是一種彰顯身份和地位的方式,咖啡是一種代表階層和身份的符號。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舶來文化』典型代表的咖啡逐漸被與有品位、輕奢、洋氣、時尚的生活方式緊密聯系起來,隨著國際咖啡巨頭的到來,中國人對咖啡的理解逐漸加深,咖啡作為嗜好性飲品的屬性逐漸被認可。
21世紀後,伴隨著消費升級以及中國本土咖啡品牌的崛起,飲用咖啡在中青年主流消費群體中逐漸日常化,中國人逐漸豐滿起來的文化自信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對咖啡的包容度和接受性,咖啡或已成為當下部分都市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市民在上海愚園路上的咖啡廳享受休閑時刻。
殷立勤 攝
中國咖啡文化一直有高度開放和包容的底色,多元是其關鍵詞之一。
依托品牌聯名、時令限定、中式元素融合的咖啡品牌、渠道、概念、口味、包裝創新帶動,更多中國咖啡入局者不斷尋找差異化賣點。
如在咖啡中加入黑芝麻、阿膠等,將雞頭米、小籠包元素融入咖啡,都是其他咖啡市場看不懂、學不來、參不透的存在,也從一定程度映射出中國咖啡文化潮流的獨特之處。
包容創新的土壤也孕育了山茶花拿鐵、5元美式、水果氣泡咖啡、共享工位咖啡廳等『爆款』,從競爭日益激烈的咖啡市場中脫穎而出。
四川成都一家咖啡店推出的花式『蓋碗咖啡』受到當地年輕人青睞。
張浪 攝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咖啡、咖啡文化為何越來越被現代中國人所接受?它吻合了現代人生活所需要的哪些要素?
勞菲:這與中國40餘年開放程度擴大、經濟高速增長、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的國情分不開,隨著更加註重消費潮流和品質的『Z世代』逐漸成為消費主力軍,他們也帶動起大眾對咖啡的接受度。
同時,咖啡本身輕微的成癮性、幫助提神醒腦和減脂代謝的功能,愈發迎合現代中國人高效健康的生活節奏和需求。
加之,近年平民化的價格定位以及不同價位的咖啡可選擇性增多,使得咖啡越來越能夠精確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越來越多現代中國人能夠毫不費力地找到一杯願意為之買單的咖啡。
多種要素綜合作用下,現代中國人越來越接受咖啡,咖啡市場因而不斷擴容。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約為3817億元人民幣,消費者突破3億人次。
位於北京市前門大柵欄商業街的中國佈鞋老字號『內聯升』,在店內開設的『大內宮保』咖啡館吸引市民。
侯宇 攝
中國咖啡種植面積和產量占比不到全球的2%,主要種植區域集中在雲南省西部和南部。
雲南咖啡種植面積、產量和產值占到中國的98%以上,種植品種以世界主流的小粒種咖啡阿拉比卡為主,近幾年的咖啡豆年產量均維持在10萬噸以上。
雲南省普洱市的一處咖啡莊園內,遊客拍攝新鮮咖啡樹果實。
李嘉嫻 攝
中新社記者:雲南普洱茶享譽世界,如今普洱也是重要的咖啡產地,兩種具有悠久歷史的飲品在雲南相遇,會帶來怎樣的碰撞與交融?
勞菲:『上午咖啡下午茶,左手咖啡右手茶』已成為現今普洱休閑生活的真實寫照。
『普洱茶』和『普洱咖啡』都是中國頗具盛名的地理標志產品。
千餘年來,因為一片神奇的東方樹葉,普洱與世界對話演繹了無數精彩;百餘年來,因為一粒神奇的灌木種子,普洱與世界連接迸發出無限活力。
從一盞普洱茶裡的乾坤到一杯普洱咖啡裡的天地,古老與現代、傳統與時尚、東方與西方文化在此交織和碰撞。
茶藝師向觀眾展示普洱茶沖泡技藝。
劉冉陽 攝
兼備頂級茶和咖啡資源儲備的普洱是孕育茶和咖啡產業碰撞交融創新的土壤。
近年山茶花漾拿鐵、大紅袍拿鐵因滿足了消費端對多元口味的獵奇和探索而走紅,也給予茶和咖啡深度碰撞融合一定程度的參考和啟發。
咖啡師向參觀者介紹普洱咖啡。
劉冉陽 攝
中新社記者:在古代,茶從東方引入西方;近現代,西方的咖啡文化在東方生根發芽。
您認為,這兩種飲品的交流,對東西方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勞菲:最初,中國的茶葉依賴絲綢之路擴大貿易范圍而進入西方世界,憑借清香的口感,以及來自古老東方的崇高地位象征,在歐洲權貴階層社交活動中受到熱烈追捧,直到今天很多西方人仍保留其下午茶文化。
茶事活動體現著中國的處事哲理和人倫之間的道德品質,西方人喝中國茶,能夠觀賞中國制茶的技術,也能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
中國大約在清朝末期才開始出現咖啡館,思想更開放的年輕一代一直是這一場所的主力消費群體。
中國人喝咖啡,把它視為一種感受西方生活方式的體驗,從咖啡的研磨沖泡過程中感受西方的文化特點。
天津五大道小洋樓一間咖啡館內,市民享受安靜的午後時光。
佟鬱 攝
隨著時代更迭與不斷發展,咖啡與茶紛紛融入中西方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
中西方之間文化的交融,也加速了茶文化與咖啡文化的相互滲透、融合,增進了不同地區民眾交流的親切感與舒適度,有效消除文化障礙,有助於東西方民眾本著互相尊重的原則發展更多樣的友好相處模式。
(完)
受訪者簡介: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勞菲
勞菲,女,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食品科學博士,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曾任雀巢研發咖啡產品研發專家,主要從事食品加工新技術和風味品質控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