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馬越
界面新聞編輯 | 牙韓翔
或許你已經在小紅書這樣的社交平臺上發現,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正在以低碳為潮流。
他們會自帶杯子到咖啡店購買咖啡,並且選擇更為環保的OATLY燕麥奶;也會選擇更低碳的出行方式,這種風潮還讓折疊自行車如Brompton一度走紅。
在今年4月22日『地球日』,更多品牌和人參與到種種低碳生活的踐行之中,而其中話題和討論度最高的多是咖啡和燕麥奶品牌。
事實上,地球日是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紀念日,是關於地球環境與資源保護的種種議題被討論最多的一天。
而在商業社會之中,年輕一代消費者對於低碳生活方式興趣也正在不斷提升,甚至願意為環保支付更多的溢價,這一兩年在中國市場流行的燕麥奶等植物基產品就是一個例證。
根據尼爾森IQ發佈的《2023年中國零售市場復蘇展望》調查顯示,40%價格敏感度低的消費者認為可持續發展/環保的生活方式對他們來說最重要。
而億歐智庫《雙碳目標下的中國青年可持續消費研究報告》指出,青年人群中39.3%的消費者希望通過可持續消費飲食行為踐行可持續生活方式。
這或許與消費潮流的演變以及人們消費理念的更迭相關。
就如同西海岸的嬉皮士文化影響了一代人的消費喜好並成就了一些商業品牌那樣,對於中國年輕一代消費者而言,精品咖啡浪潮與低碳消費在某種程度上都屬於新消費潮流,彰顯著自己的消費審美與生活態度。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血液裡都流淌著咖啡』的這群人的生活裡,從咖啡與燕麥奶入手踐行低碳不但酷,而且毫無違和感。
隨著咖啡浪潮席卷中國市場,加之消費者對於燕麥奶的接受度已經遠遠大於其他植物基產品,燕麥拿鐵開始成為咖啡菜單中的必備單品。
所以在這個地球日,你能看到更多咖啡品牌開始探索與燕麥奶實現低碳的可能。
例如全國超千咖啡店都在這個地球日與OATLY合作,發起自帶杯免費升級燕麥奶等活動。
在這種品牌相互聯動形成的『朋友圈』效應,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消費者踐行低碳消費的門檻——因為燕麥奶本身就有低碳的屬性,相比傳統動物蛋白飲品,能減少更多的碳排放,而消費者通過一杯燕麥咖啡就能身體力行地為地球減負。
在這次地球日開啟的凱田集薈首屆可持續咖啡節上,你也不難發現OATLY與不少精品咖啡品牌的身影。
這個燕麥奶品牌還成為了該咖啡節的指定植物基用奶,以此來凸顯可持續咖啡的主題。
凱田集薈可持續咖啡節
但低碳理念如何打破限定圈層,從較為年輕、價格敏感度低的消費群體之中延伸到全民領域,讓不同圈層的消費者都能夠踐行低碳行為,而非品牌的自嗨,也同樣是今年地球日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
換句話說,讓低碳消費方式如精品咖啡浪潮那樣席卷開來需要更多品牌的聯動。
因為在商業鏈條之中,低碳概念更多是在上遊進行。
例如在消費者可能無法直接參與的生產與運輸環節。
而最近一兩年,不少消費者開始在零售體驗環節更多地接觸到低碳理念,例如麥當勞在2022年推出的中國首家LEED認證『零碳餐廳』等等。
但在更廣闊的零售渠道,如何讓大眾消費者直接參與到低碳踐行之中?
『人多力量大』這個古老的箴言依舊發揮著作用——今年地球日我們看到的一個現象是,除了與咖啡結合之外,自帶低碳屬性的燕麥奶更容易聯動不同品牌構建出『低碳朋友圈』,形成一個輻射范圍更廣的影響面。
例如今年地球日OATLY和盒馬推出了聯名新品『燕麥星球』雪糕,這是盒馬首個披露碳足跡的聯名產品,OATLY於地球日還加入了天貓的『黃河治造』行動,該行動是將從黃河邊回收的廢舊瓶子改造成可售賣的rPET環保雨衣,這也讓低碳行動聯動到更廣的范圍和層級。
『黃河治造』rPET環保雨衣
整體來看,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如今品牌的地球日活動不是營銷作秀,已經不再停留於過去概念化的層面,而是讓產品本身成為可持續理念的解決方案。
品牌們在借助真實的消費場景、可再生和可回收的產物與低碳的產品,真正讓大眾參與到對地球友好的生活方式之中。
但挑戰在於如何將這樣的嘗試做到有延續性,並不斷擴大影響半徑,而並不隻是局限於對新興消費趨勢與生活理念有著熱情的年輕一代。
地球日已經走過54個年頭,品牌們也由最初的借勢特點,轉變為將低碳變為品牌的長期戰略。
譬如越來越多的企業將ESG納入評價經營的可持續性與對社會價值觀念影響的體系。
品牌們要如何借助創意與消費者形成雙向聯動,並且切實影響到他們的消費行為,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