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杯咖啡裡『挖呀挖』,互聯網巨頭們挖出了什麼花?
作者 | 張凱旌
編輯丨武麗娟
來源 | 野馬財經
大廠『喝咖啡』不是新鮮事,近幾年這個賽道已經愈發擁擠,但時至今日,仍有資本在持續加碼。
近日,精品咖啡連鎖品牌M Stand宣佈獲得B+輪融資,價值數億元,由小紅書領投,而這是小紅書今年官宣的第一筆對外投資。
在小紅書之前,字節跳動已經投資了國內另一家精品咖啡連鎖品牌Manner,騰訊則投資了加拿大國民咖啡品牌Tim Hortons和90後戴熠創立的代數學家咖啡,華為、蔚來等公司則接連申請了多個咖啡商標。
除此之外,押註咖啡的還有紅杉、IDG、淡馬錫等明星投資機構。
咖啡究竟有怎樣的魅力,讓一眾大廠為其折服?靠咖啡『續命』的年輕人,是否能撐起這個千億市場的增長?
消費行業融資遇冷,咖啡仍受資本青睞
資本對咖啡的熱情並不是今年剛剛湧現的。
據智研咨詢數據,2021年國內咖啡市場就有27起投融資事件,累計投資金額高達170.59億元,創歷史新高。
現在在市場中頗具知名度的Manner、Seesaw和瑞幸等品牌,2021年時都曾獲得風投機構『輸血』。
來源:罐頭圖庫
至2021年年末,賽道中已經擠滿了知名玩家。
從美團、B站、騰訊、字節等互聯網大廠,到CMC資本、淡馬錫、IDG、金沙江創投、紅杉資本、高瓴等知名風投應有盡有。
阿裡旗下的盒馬也曾躬身入局。
值得一提的是,咖啡的風剛刮起來,融資市場就集體『入冬』了。
IT桔子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一季度投資事件環比下降約17%,投資總金額環比下降約27%。
到了下半年,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寒氣』文刷屏,各大廠裁員、降福利、壓縮非主營業務預算甚至裁撤邊緣業務的消息比比皆是,對外投資的數量和金額相比以往明顯減少。
具體到咖啡所在的新消費行業,2022年12月累計僅完成39起投融資事件,同比2021年12月的89起直接腰斬,14億元的投融資金額同比也大跌79.23%。
以至於一度有業內人士用『蕭條』來形容美妝、酒飲、潮玩等賽道的境況。
顯然,2022年對於消費行業來說並不是一個好年景,但咖啡賽道卻出現了『獨立行情』。
企查查顯示,2022年共有31起咖啡相關的融資事件,其中既有Seesaw、Tims等此前就被資本熱捧的項目,也有啡之家、怪物困了、比星咖啡等剛拿到天使輪融資的新銳品牌。
邁入2023年後,咖啡熱度依舊不減。
今年一季度,咖啡賽道共發生14起融資事件,業內人士估算合計金額超5億元。
不過,資本對咖啡品牌的選擇並不盲目,而近兩年的投資狀況也能反映出咖啡行業的一些發展趨勢。
首先,除了人們熟知的連鎖咖啡品牌之外,資本的佈局正逐漸向行業上下遊擴展。
如做智能咖啡機起家的咖啡之翼,就收獲了中金資本的戰投;同樣收獲戰投的還包括現磨咖啡供應鏈管理服務供應商樂飲創新等。
來源:罐頭圖庫
其次,隨著越來越多跨界選手也來趟這趟『渾水』,如中石油、中石化、同仁堂、中國郵政、李寧、華為等,行業內卷加劇,機構們開始青睞更具特色的新生玩家。
如主打盲盒咖啡的DEAR BOX,其門店隻設立一個窗口,沒有座位,也不會接觸服務員,咖啡口味隨機出,每點一杯咖啡還會送一個裝有玩偶、頭飾等禮品的盲盒;定位為『功能咖啡』的奢啡CEPHEI,主攻產品為1-3元平價黑咖啡,創始人楊志偉稱今年將核心產品線中的綠原酸含量由3%提升至12%,能實現三倍以上促進排便燃脂效果。
此外,咖啡市場還在逐漸走向線上化、下沉化。
一個現象是,星巴克、太平洋等老牌咖啡不斷強調借助數字化技術為用戶帶來新體驗,新銳咖啡品牌們則開始借助抖音等內容平臺來『種草』,實現從零開始的積累;而在延吉這樣常住人口不足70萬的邊陲小城,已經湧入了上千家咖啡館,庫迪、瑞幸隔街相望、貼身肉搏的場景也已十分常見。
咖啡的口味也正向『茶飲化』靠攏,奶咖、茶咖、果咖成為大勢所趨。
而這些趨勢背後,都能折射出咖啡市場不斷增長的能量。
千億咖啡市場,醞釀著一門怎樣的生意?
龐大的市場潛力,是咖啡賽道最大的『賣點』之一。
在這方面,一個經常被提到的數據是每年國家人均咖啡飲用杯量。
CIC灼識咨詢公佈的《中國咖啡行業藍皮書》顯示,2022年中國人均年飲用咖啡量僅為11.3杯,遠低於巴西的376杯、美國的288.9杯和日本的207.4杯。
差距有多大,想象空間就有多大。
弗若斯特沙利文調研數據顯示,預計2022年至2027年,國內咖啡零售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5.1%,至2027年達到數千億元人民幣。
這並非紙上談兵。
盡管目前在大城市中,咖啡館已經隨處可見,甚至是達到了『密集』的程度,但在低線城市,咖啡品牌的滲透率還遠未飽和。
在人們的印象中,咖啡可能是年輕白領、中等收入人群的專屬飲品,也因此目前已知的連鎖咖啡店大多是從北京、上海起步,再逐漸開拓低線城市。
但當咖啡成本下降,平價咖啡大行其道,低線城市也可能蘊含難以想象的咖啡消費潛力。
以去年夏天剛剛成立,從產品到店面風格全面對標瑞幸的庫迪咖啡為例,一位熟悉庫迪咖啡的人士稱,庫迪在紹興、諸暨、荊門等低線城市有部分『千杯店』。
作為對比,庫迪咖啡曾測算,單店日均銷量達到400杯,基本可以保證利潤,而實際上很多加盟商連300杯都很難達到。
來源:罐頭圖庫
此外,平安證券報告顯示,咖啡賽道還具有高復購、標準化、盈利能力強、全球性的優勢。
具體表現為咖啡具有成癮性,且供應鏈相對簡單、成熟,具備誕生千店連鎖規模企業的可能性,還是跨文化、跨地域的品類。
而咖啡的這些特點是由其原材料決定的。
與新式茶飲的食材成本相比,咖啡豆成本更低,且在全自動咖啡機的加持下,咖啡的制作時間和門檻也遠低於新茶飲。
具體到企業上,2022年瑞幸毛利率39.8%,美國會計準則下營業利潤達到11.56億元,整體營業利潤首次扭虧為盈。
對比之下,與瑞幸同樣達到萬店規模的蜜雪冰城,毛利率沒有瑞幸高,而毛利率60%左右的奈雪的茶,還未擺脫虧損。
在此背景下,身為新茶飲龍頭的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茶顏悅色等,都在通過投資或孵化新品牌的方式將咖啡升級為自己的副業;而跨界幅度更大的李寧、特步、郵政、華為、蔚來等品牌,則可以借咖啡拓寬消費場景,甚至是進一步維系自己的粉絲圈層。
不難發現,無論李寧還是特步,都在線下擁有大量門店。
零售電商行業專家莊帥表示,運動品牌跨界做咖啡,一方面是為了提高用戶進店頻次,帶動低頻的服飾銷售;另一方面則是提升用戶體驗,比如消費者在試衣期間,可以喝杯免費的咖啡休息一下。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中石油、郵政、華為、蔚來。
至於字節、騰訊、小紅書等互聯網大廠,則可以將咖啡館視為切入線下和本地生活的入口,畢竟這些內容平臺中本就有各種餐飲商家和探店博主,順手扶植一下投資的品牌也不突兀,還可能收獲豐厚的投資回報。
此外,互聯網品牌還能利用自身在數字化方面的優勢,為咖啡行業賦能。
華為雲就曾針對瑞幸咖啡構建專屬愛心手勢數據庫,用戶只要模仿手勢就能點到相應咖啡。
借助數字化手段,還能對咖啡種植、加工、倉儲、物流等環節進行整合,降本增效的同時,提高采購議價能力。
來源:罐頭圖庫
不過,咖啡行業風起雲湧的同時,也有網友擔心資本的狂奔突進會偏離咖啡的本質。
幾年前,咖啡還是一門『慢生意』,沒有如此多的特調,更談不上價格低廉。
而現在則培養起來了一波喝新茶飲『變種』的消費者,且很多消費者喝的隻是低價,並不是咖啡,一旦風口消散,還能留下多少忠誠用戶尚未可知。
對此,在咖啡行業有15年從業經歷的楊浩表示並不擔心。
在他看來,咖啡與新茶飲不同,其有歷史、宗教傳統的支撐。
而且消費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形成從新茶飲慢慢過渡到咖啡、茶的規律。
楊浩認為,現在還是咖啡市場高增長的爆發期,多年以後,如果國內的咖啡市場真的向歐美市場貼近,趨於穩定,那麼可能並不會有太多口味的分支,而是回歸基礎的產品。
『價格戰的影響還好。
很多對咖啡感興趣的人都是從瑞幸、星巴克開始喝,慢慢接觸到更好的咖啡豆,也就能接受好咖啡豆更貴的價格。
這類豆子每年產量都很低,連鎖店做不了』楊浩稱,現階段最重要的還是引導消費者,告訴他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同的,這樣行業才能持續往下發展。
你最近喝過什麼咖啡店的咖啡?如何看待大廠們的咖啡生意?評論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