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速溶咖啡,殘酷的小眾生意?

618,你囤了啥?

今年618,我囤的『戰略物資』是速溶咖啡,準確的來說是三頓半的咖啡粉、隅田川和永璞的咖啡液、花田萃的『茶咖粉』,單罐/盒的價格在3元左右,大約是平時價格的七折。

要給這個價格加一個參考的話,以累計賣出2億條的雀巢三合一為例,其單價約是1.3元/條

為什麼會囤這麼多凍幹粉和咖啡液?

對我而言,首先是夏天的天氣炎熱,對於可『冷水+冰塊』沖泡的咖啡有著天然的需求;其次,這類『精品速溶咖啡』的確在口感上更接近現磨咖啡;最後是口味的創新,除了經典款的『黑咖』外,還有茶咖《蜜桃烏龍拿鐵》、果咖《生椰拿鐵》,也就是將線下現磨咖啡或奶茶爆款,在線上做成了對應風味的速溶咖啡。

在618期間,凍幹咖啡、咖啡液也成為最熱賣的速溶咖啡細分品類。

在61狂歡活動期間,三頓半、濃遇咖啡《NESPRESSO》和永璞位列沖調品牌銷售榜前三。

而在一些品牌公關稿中,諸如『XX品牌超越雀巢』的文章也湧現出來。

精品速溶咖啡,殘酷的小眾生意?

就像瑞幸對標星巴克,或者國產新能源對標特斯拉,國產精品速溶咖啡品牌也在講一個『追趕替代』的故事。

不過,國產速溶咖啡是以『品類升級』的方式,講述中國速溶咖啡市場的新故事。

如果要找一個對標路徑的話,我認為當下國產精品速溶咖啡品牌,更像是『小罐茶』式的消費升級,就像三頓半有時被戲稱為『速溶咖啡裡的‘小罐茶’』,以及永璞咖啡獨特的飛碟造型,即通過包裝方式和飲用方式的創新,創造新的獨特賣點,區別開以雀巢三合一為代表的熱泡沖飲的咖啡粉。

圖/源自2022年度淘寶直播數據

速溶、凍幹、咖啡液的新故事

要理解精品速溶咖啡這一波消費升級,先來搞清楚概念性問題,即速溶咖啡、凍幹咖啡、咖啡液的區別到底是啥?

首先是傳統速溶咖啡,它的典型代表就是雀巢的『三合一』《咖啡 植脂末-俗稱『奶精』 糖》,當然還有『二合一』《咖啡+植脂末》和黑咖啡。

傳統速溶咖啡的制取過程是先烘焙咖啡生豆,將其研磨成粉後泡在鍋裡,不斷萃取出濃縮咖啡液,最後加熱蒸發掉水分,得到速溶咖啡。

而凍幹咖啡全程采用低溫冷萃,在真空中蒸發掉水分後,就得到凍幹咖啡了;而三頓半的『即溶凍幹咖啡』,則是將塊狀凍幹咖啡研磨成更細顆粒度的粉末。

而冷萃咖啡液就是在冷水中萃取咖啡液。

一般來說,采用熱萃取技術,可能五分鐘就完事兒,但冷萃取技術需要『泡』上幾個小時,時間成本更高。

因為咖啡遇到高溫會生成一種物質,這會加重咖啡的苦味,而冷萃技術的全程都是低溫,風味損失會更少,例如永璞在2017年推出的『冷萃咖啡液』、隅田川在2021年推出的『鎖鮮小紅袋』就是典型代表。

嚴格意義上來說,凍幹咖啡粉、凍幹咖啡在技術層面是一樣的,隻是一個是粉狀的,溶解時間更短,另一個是塊狀的,性價比更高。

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咖啡依舊是提神的『功能飲品』,香香甜甜的雀巢三合一已經足夠了。

而無論是速溶咖啡,還是凍幹咖啡,雀巢都是品類的推動者,其分別在上個世紀30年代和60年代,將這對應產品推向了市場。

因此,相較於由三頓半帶起的即溶咖啡凍幹粉,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中,塊狀的凍幹咖啡已是成熟的品類。

相對於歐美日韓等發達市場每天1杯,甚至每天3杯的咖啡消費頻率,中國人均每年咖啡消費量不過11.3杯。

因此,國外高頻消費咖啡的消費者,更註重咖啡的口糧屬性,他們偏向於大罐裝的塊狀凍幹咖啡,就像大桶裝的二鍋頭一樣。

以UCC的凍幹咖啡為例,單杯價格幾毛錢,且因為是較大顆粒的塊狀,產品也不容易受潮。

圖/UCC兩款經典凍幹咖啡產品

對於咖啡消費頻次更低的中國大陸消費者來說,即溶凍幹咖啡粉、咖啡液融化速度快,小罐或者條狀包裝更容易攜帶,在飲用的便攜性上更高,獨特的消費體驗也容易帶動嘗鮮的需求,價格敏感度相對更低。

如果從價格帶的邏輯來看,正如線下咖啡店品牌占據著不同價格帶,30元-40元左右的星巴克、15元-20元左右的瑞幸和十元左右的幸運咖。

同樣對於精品速溶咖啡品牌而言,也在傳統速溶咖啡《1元/杯》和現磨咖啡之間,找到3元-5元之間的定價區間。

定價區間也對應咖啡豆的選擇,傳統速溶咖啡主要選取更便宜的羅佈斯塔咖啡豆,精品速溶咖啡品牌更多地選擇用於制作精品咖啡的阿拉比卡咖啡豆。

從用戶圈層來看,相較於『功能屬性』更強的雀巢,其錨定的核心群體是學生、卡車司機,三頓半、永璞和隅田川對核心用戶群的描述分別是:『熱愛生活的城市青年』、『 90%為女性用戶,其中,18—29歲用戶占到60%,主要分佈於一線、新一線及二線城市』和『新銳白領與Z世代為主要購買群體』

在渠道結構上,電商渠道貢獻的銷量占據著這些品牌營收的絕對大頭,因此他們對於核心用戶群的定義,與線上咖啡消費受眾畫像相吻合。

從抖音平臺咖啡廳團購訂單用戶特征看,咖啡消費人群多為18-40歲的年輕用戶,他們涵蓋了學習任務繁 重的大學生群體、初入社會的職場新秀和資歷深厚的職場骨幹等。

因此,不同於單純的『功能性訴求』,精品速溶咖啡玩家們的核心用戶圈層,更推崇新潮的消費理念,品牌也註重『新式速溶咖啡文化』的建立,並嘗試與相同調性不同品類的品牌的聯名合作,例如永璞在成立7年的時間裡便嘗試了逾500次的聯名。

在一次行業分享中,永璞咖啡創始人鐵皮認為靠電商起步的永璞,作為一個消費品有三個層級——第一層級是賣貨,活下來;第二層是做生活方式;第三層去做文化輸出。

永璞咖啡的文化定位則是『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咖啡品牌』。

而在《詳談:吳駿》一書中,三頓半創始人吳駿強調『品牌質感』的重要性。

他將三頓半初期的成功歸因於——產品創意驅動增長、線上平臺紅利和新媒體種草打動用戶。

而這些因素的背後是『新覺醒』,即『新生代消費人群在審美、原創性、風格和社會價值上有自己理解和追求,而不僅僅單純追求短期商業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三頓半的文創屬性是品牌調性的重要組成。

在吳駿的理解中,在2018年憑借『超即溶咖啡』一炮走紅的三頓半,也在完成品牌世界觀的建設——『由三頓半+原力飛行《線下體驗店,首家原力飛行門店於去年1月在上海正式營業》+返航計劃《空罐回收兌換徽章、貼紙和手機殼等周邊》、由數以萬級的連接的合作者組成』。

對此,三頓半的早期投資人黃海談到:『三頓半能成長得這麼快?不是打廣告砸出來的,它主要靠用戶的自發傳播。

衡量用戶是不是願意自發傳播,有一個指標叫成圖率,也就是買過產品的用戶,有多大比例的人願意拍照片分享』

速溶咖啡的持續進化

咖啡,是一個舶來品,而真正意義上將這個品類普及開來的,正是速溶咖啡。

在上個世紀80年代,雀巢帶著『三合一』咖啡進入中國。

當時消費者對於『洋貨』有著天然的崇拜,雀巢順勢轉向送禮場景,加速了咖啡從一個新奇的事物到商品的轉變,速溶咖啡也成為第一波咖啡浪潮的主角

進入90年代後,國際大型咖啡連鎖品牌也關注到中國市場的潛力,星巴克於1999年在北京中國國際貿易中心,開設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家門店,線下現磨咖啡和連鎖業態帶動了第二波浪潮

步入21世紀後,以瑞幸、連咖啡為代表的『O2O咖啡』逐步發展,咖啡也逐步從『趕時髦』的飲品轉為日常飲品,咖啡大眾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咖啡消費的普及培養了一批重度咖啡用戶,他們也開始追求咖啡品質,包括咖啡風味和細節、咖啡豆產地、品種特性等,精品咖啡受到熱捧,湧現了諸如Manner、 M Stand、Seesaw咖啡館和三頓半、永璞、隅田川等零售咖啡品牌。

隨著市場規模和消費頻次的增加,消費者對咖啡產品的需求日益多元。

從追求小資需求、社交空間體驗到日常對咖啡提神醒腦的功能追求,消費者的多樣需求帶來咖啡店多元化探索。

為追求更多的選擇性,茶飲店、快餐小吃店紛紛跨界佈局咖啡業務。

為追求更高的便捷性,便利店咖啡如全家的湃客咖啡、7- ELEVEN的7-COFFEE成為咖啡專營門店的之外的渠道補充。

一些書店、酒店、聯合辦公、健身房也都開始經營獨立的咖啡品牌。

從精品大店到社區快取小店,定位不同領域的咖啡店品牌百花齊放發展。

隨著中國咖啡行業經歷了普及化、商業化、大眾化、精品化和全民化五波浪潮,速溶咖啡也在不斷進行創新、迭代。

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包裝咖啡是三合一速溶咖啡,這種產品的優點是便宜、方便、易保存,但缺點是口感較差、營養價值低、添加劑多。

而隨著線下咖啡生意的火熱,速溶咖啡行業在沉寂20多年後,也開始湧現出『新勢力』。

以隅田川為代表的掛耳咖啡開始流行起來。

掛耳咖啡是指將烘焙過的咖啡豆研磨成粗粉,並裝入紙質濾袋,通過熱水沖泡而成的咖啡。

這種產品的優點是口感較好、原料純凈、操作簡單,但缺點是價格較高、保存期限短、需要現場沖泡。

為了解決掛耳咖啡的不足,一些新品牌開始推出了包裝咖啡液。

這種產品的優點是口感更好、保存期限長、隨時可飲,但缺點是價格更高、體積較大、運輸成本高。

與此同時,走『凍幹』路線的一塊小宇宙、三頓半出現。

這種產品的優點是口感最好、保留了咖啡的原本風味、實現了意式濃縮的常溫保鮮,但缺點是價格高、生產工藝復雜。

此外,正如瑞幸一通過『瘋狂發券』培養咖啡消費習慣,二通過『奶咖』或『果咖』讓咖啡『奶茶化』,形成消費粘性。

在速溶咖啡市場中,各類水果和茶飲成為咖啡的風味引導,也是今年多個品牌押註的重點賽道之一

用人們更熟悉、更容易接受的水果,作為咖啡的風味引導,從而讓更多人願意嘗試咖啡。

中國茶調制咖啡茉莉拿鐵、烏龍拿鐵、果汁類特調-橙香&蜜桃拿鐵、特殊口味-蘇打冰美等。

從三合一、咖啡液、凍幹到口味咖啡,速溶咖啡的產品形態不斷豐富和創新,以迎合多樣化的需求。

殘酷的小眾生意

任何一門生意,拋開規模不談,就是耍流氓。

相較於千億規模的現磨咖啡生意,包裝咖啡市場規模體量小一個檔次。

但若從消費量來看,速溶咖啡市場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速溶咖啡銷售額占整體咖啡消費比重近些年有所下滑,但目前速溶咖啡市場份額依舊高達52.4%;根據歐睿數據,預計未來速溶咖啡會維持1.6%的復合增速,規模小幅增長,且競爭並不激烈。

雖然市面上並無年營收數據,但根據相關采訪和報道,我草率預估三頓半、永璞和隅田川三家加起來的年銷量規模,大概在20億元左右。

對應到包裝咖啡的整體銷量,據艾瑞咨詢的數據,2021年中國包裝咖啡市場規模達到了381.7億元,占整個咖啡市場的10%左右。

精品速溶咖啡TOP3的銷售額占包裝咖啡市場的總規模比例在5%左右。

看完『新勢力』,再來看看『傳統豪強』。

據雀巢2021年財報數據,雀巢咖啡銷售額達224億瑞士法郎,約人民幣1579.8億元。

其中大中華大區占比為5%,粗略換算銷售額在79億人民幣左右,占速溶咖啡市場的總規模比例為28.5%

且在2022年,雀巢速溶咖啡、即飲咖啡和星巴克產品持續走強,實現高個位數增長。

同時在資本市場,去年1月到今年3月間,咖啡行業共發生約30起投融資事件,其中速溶咖啡品牌投融資共三起,分別是隅田川的C輪、奢咖千萬級A輪和一塊小宇宙天使輪,其餘27起都是投向現磨咖啡品牌。

精品速溶咖啡品類的頭部品牌,或許並不缺少資本的關注。

但精品速溶品類盤子就這麼大,無法像線下咖啡生意那樣有著很長的『資本長尾』,中腰部品牌的資本關注度並不高。

精品速溶咖啡的資本故事,比預想中的還要難講。

因為用戶要簡單的咖啡因攝取,就去喝雀巢,要格調和氛圍的話,就去線下喝現磨咖啡。

夾在這兩者之間的精品速溶咖啡,如何驗證自己的剛需屬性?

回看支撐精品速溶咖啡的邏輯,不外乎三條:

第一,消費升級

消費者逐漸註重咖啡的品質、口感和個性,對咖啡的價格敏感度逐漸降低,而對品牌、原料、工藝等方面的要求逐漸提高。

第二,人群擴張

包裝咖啡的主要消費人群是90後和00後,他們對咖啡有較高的認知和偏好。

根據天貓和餓了麼的數據,2021年中國線上咖啡消費群體已擴張至2019年的1.5倍。

此外,三線及以下城市也有著巨大的潛力和空間,隨著咖啡文化普及、渠道下沉,包裝咖啡會覆蓋更多消費人群。

第三,生活方式改變

消費者註重健康和養生,對於含有過多添加劑、糖分的咖啡產品有所抵觸,而更傾向於選擇純凈、天然、低卡的包裝咖啡產品。

此外,消費者對於不同口味、不同風格、不同場景的包裝咖啡產品,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嘗試欲。

但以上三條,都談不上絕對的『剛需』。

首先,中國仍有6億人月收入不到一千,在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相關數據中,2022年人均工資收入為20590元,一年的工資收入是20590元,平均到每個月也就是2000元左右。

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更多的消費升級發生在從白牌到品牌的階段

其次,速溶精品咖啡的人群擴張,建立在下沉市場的咖啡消費頻率快速提升,繼而消費者開始尋求『口糧咖啡』,這是一件比難更難的事情

最後,無論是代糖風如何刮,都改變不了更具上隱性的『鹽脂糖』,『高性價比地獲取鹽脂糖』才是諸如百事、雀巢和卡夫亨氏等食品巨頭的基本盤。

在618、雙11等線上大促節點,精品速溶咖啡們的銷量能超越雀巢,但把時間線拉長來看,雀巢才是中國速溶咖啡,乃至整個咖啡行業的基本盤,當下精品速溶咖啡是小而美的市場,而資本並不喜歡『小而美』。

光靠精品速溶咖啡的招牌,養不活這些線上咖啡新勢力們。

為了擴大營收,這些品牌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品類拓展《三頓半賣燕麥奶和椰汁,隅田川賣袋泡茶和果凍》、線下開店或進商超《花田萃進入KA、商超、連鎖便利店等線下銷售渠道》、咖啡出海《三頓半、永璞和隅田川等將凍幹粉、咖啡液帶入美國市場》。

正如面對著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新消費,我認為在中國,好的生意都是做兩端,要麼是服務消費能力金字塔塔尖的那些少數高端人群,比如門店開在高端商場、高爾夫球會、機場等高端場所,擁有1100家門店的比音勒芬,定位於『高爾夫文化的生活時尚高端服裝企業』,用品牌創始人的原話來說就是『我們會思考如何給消費者帶來超越服裝的價值,這是高端消費的需求』;

要麼就是服務80%的普羅大眾,比如雀巢三合一,無論怎麼抨擊口感和不健康,但它實實在在地解決了人們高性價比地攝入咖啡因的需求。

許多貌似很合理的『輕奢』、『新消費』等概念,處於尷尬的中間位置。

精品速溶咖啡品牌們既需要等待,等待更高頻的、更下沉的咖啡消費習慣養成,更多人尋求『口糧咖啡』的產品;同時也需要整合上下遊供應鏈,不斷降低產品成本,占位符合『剛需』的價格帶;最後是在電商渠道之外,在線下渠道完成鋪量。

畢竟,如果按照一二線青年人口為目標用戶規模來算,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這部分人群規模大約在1.4億左右,以67%的咖啡滲透率來算,目標客群規模是9380萬左右,占總人口比例約為6%,人群規模占比並不高。

而雀巢深耕中國三十多年,無論是三四線的商超門店,還是高速服務區的便利店,抑或學校旁邊的小賣鋪,都有雀巢速溶咖啡產品的影子。

光是把學生群體拎出來,這部分人群規模就超過2億。

對於國內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喝下的第一口咖啡就是來自雀巢。

此外,雀巢並未固守三合一這塊市場,其在2020年推出了首款精品速溶咖啡。

而線下連鎖品牌星巴克、瑞幸、Tims和seesaw等也陸續推出凍幹咖啡產品。

因此,從在中國包裝咖啡市場上,頭部品牌集中度較高,但新銳品牌也不甘示弱,通過不同的細分領域和差異化策略進行競爭。

這裡面多少有點時間換空間,以及『賭性』在裡面的。

咖啡背後的『基建』

精品速溶咖啡要普及,要向下沉市場走,要成為『口糧咖啡』,一定要看成本端。

作為成本大頭的咖啡豆,它的價格除了向外看國際期貨市場,還得向內看雲南咖啡產業。

作為中國最大的咖啡種植省份,以及國際咖啡業務的重要集散地,雲南咖啡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基本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種植面積、產量、農業產值均占全國的98%以上,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球0.82%和1.08%。

2021年咖啡全產業鏈產值316.72億元,同比增長1.72%,其中,農業產值26.43億元、加工產值173.62億元、批發零售增加值116.67億元,創歷史新高。

雲南咖啡品種的多樣性為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提供了可能性。

雲南咖啡主要栽培小粒種咖啡《阿拉比卡》,其中包括鐵皮卡、波旁、卡蒂姆等品種,各有特色和優勢。

鐵皮卡和波旁是經典的優質咖啡品種,味道表現極佳,是公認的精品咖啡品種,但是產量極低而且易受銹蝕病的侵蝕,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管理。

卡蒂姆抗病毒能力更強,產量更高,但是香氣不夠豐富,而且整體味道苦味重,易出現澀味和比較刺激的黴味。

近年來,隨著雲南咖啡品質的明顯提升,以及培育出的咖啡新品種『雲咖1號』《 雲南鐵皮卡的優選,花香果香風味,是中國版的『瑰夏』》和『雲咖2號』《波旁的優選,有優秀的水果調性和圓潤度》。

而除了科研院所外,終端品牌也在持續發力推動雲南咖啡產業發展,雀巢給雲南引入4C國際認證,星巴克在雲南成立種植者支持中心,Seesaw開啟『十年雲南計劃』,瑞幸、Manner上線雲南咖啡等,不斷拉動雲南咖啡的內需,2022年品質較好的雲南精品咖啡豆收購價格,同比漲幅達到近90%。

要知道,雲南咖啡豆長期以來扮演的是『廉價拼配豆』角色,就是與進口精品咖啡豆按一定比例混合,從而拉低咖啡豆的最終單價。

而隨著不斷上探『精品咖啡品種』價值,雲南咖啡豆也在精品咖啡產業鏈上擁有了自己的名字。

雖然對於當下的精品速溶咖啡品牌而言,暫無具體的向咖啡生豆環節衍生的動作,畢竟全產業鏈的故事建立在規模之上。

雲南精品咖啡的發展和成熟,無疑能夠讓精品速溶咖啡的成本進一步降低

就像在2000年,雀巢基於雲南咖啡基地的供應鏈優勢,在中國大陸市場幾乎擊垮了麥斯威爾,因為後者倚靠從巴西等國進口咖啡豆。

好的生意都是某種『壟斷』

『如果全世界都用同一種舊方法去創造財富,那麼創造的就不是財富,而是災難』

在《從0到1》一書中,PayPal創始人彼得·蒂爾如是說道。

在市場經濟的教育下,我們或多或少信奉一個詞——充分競爭,無論是產品定位、渠道定價或是營銷傳播,都錨定了『跟隨戰略』,即將視線鎖定在競爭對手身上,而非純粹地從市場角度出發,同質化、價格戰等策略隨之而來,不斷壓縮品牌的溢價能力。

但擁有某項或某幾項優勢的品牌,比的不是與競品有多相同,而是有多麼不同,這種差異化會占據著某種『壟斷』,即靠解決一個獨一無二的問題獲得壟斷地位,『逃脫』被動競爭。

相較於產品賣點或價格優勢這類壟斷,我認為品牌對某個細分領域,實現『認知占領』更為關鍵,例如Lululemon與瑜伽場景,愛馬仕絲巾與出遊拍照,鬼塚虎的足弓支撐與專業運動路線,佳得樂和運動場景……

而精品速溶咖啡們的主路線,並非跟現磨咖啡比價格,跟速溶咖啡比口感,而是做某一個人群的生意,基於這些人群的消費場景和功能不斷疊加新的需求,並通過新式咖啡文化建立某種『認知壟斷』,這也是新消費也好,新品類也好,所通用的一套打法,以避開傳統巨頭,在成熟大品類中挖掘那些細小而不易察覺的機會

正如李奧·貝納所說,做生意的唯一目的,就在服務人群;而廣告的唯一目的,就在對人們解釋這項服務。

而在這一過程中,精品速溶咖啡品牌們也不得不時刻面臨一個問題,即當大集團大品牌開始重視新品類機會,並投入強大資源搶占新品類市場,拿回原屬於自己的基本盤時,他們又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