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咖啡遇見青年,成了一門玄學?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作為上班族的你,好像總覺得命裡缺點什麼尤其天又這麼熱,莫非是亟需一杯提神醒腦的冰美式?

據說『早起一杯咖啡』已經成為當代青年日常續命的黃金方程式。

一些材料顯示,咖啡這種飲品可以促進大腦中神經遞質的分泌,有助於增進記憶力和學習能力。

這麼積極的正相關,連走在買咖啡的路上都多了幾分理直氣壯呢☕️‍

當咖啡遇見青年,成了一門玄學?

在今天,咖啡對於青年來說,已經遠遠超過了一種飲品,而逐漸成為一個載體,一個能夠承載想象力與人文氣息的創意載體。

咖啡好不好喝,咖啡館好不好看,調性對不對,都很重要。

咖啡的香氣,融註了青年對社交屬性、工作氛圍、生活美學、情緒表達等的復合需求,是一種連接青年文化的液態路由器。

當年輕人『血液裡流淌的都是冰美式』,你從一杯咖啡裡發現了什麼?

「口味」

特調咖啡:萬物皆可調?

咖啡之於青年文化,正在成為一門顯學,無怪乎各地的文化、文旅、創意活動,都把咖啡視為最好的元素搭子,在『咖啡+』裡玩出了無窮新花樣。

想要一口驚艷?咖啡師們使出渾身解數,常常會有一些創意迭出的『特調咖啡』橫空出世,甚至不乏『咖啡刺客』

以專業文化有限理解,特調咖啡是相對於傳統黑咖啡而言。

以傳統萃取的意式濃縮《Espresso》為基底,創意加入各種食材進行調配,力求產生出其不意的口味,再賦予一個有記憶點的名字。

如『咖啡+花生碎』,叫『好事發生』;『咖啡+楊梅汁』,叫『揚眉吐氣』

是不是單沖名字就想一口悶它,『與爾同銷萬古愁』?

傳說中的皮蛋咖啡‍‍

也有很多奇葩特調,讓人不敢輕易挑戰。

有一陣子,全國各地的咖啡達人們熱衷於打造獨具地域風味的特調。

如:廣東生蠔冷萃、廈門章魚拿鐵、山西老醋冰美式、寧夏牛肉湯拿鐵、江西皮蛋咖啡、河北辣椒油手沖……

奇則奇矣,但真的好喝嗎?這樣的特調生命力又能延續多久?網友直言:一口能嘗出是哪個地方的又怎樣?好喝才是硬道理!

在上海開咖啡館的博主牛小咖也曾動過念頭,想用河南老家的胡辣湯做一款特調,最終並沒有實施。

咖啡盡管開放包容,但畢竟是有專業要求的,需根據不同的咖啡豆搭配不同的風味食材,如花草、水果等,以達到融合平衡感;更重要的是,要經過成熟的技能研發和反復測試,才能更好地凸顯咖啡豆本身的優點。

不在一個飲食體系裡的味道混搭,很難經受住老鐵們的考驗。

特調的落點還須放在『調和』上。

咖啡嘛,喝到最後,還是簡單的最經典。

在世界級的咖啡賽事中,讓人難忘的『口味』常常是最簡單的沖煮。

你會聽到一個咖啡師對自己手沖咖啡的解讀:

首先你會聞到咖啡的香氣,那被隱沒的細致的花香,然後迎面而來的是杏桃、可可香,接著是高級的鮮奶油。

風味上有白葡萄,接著是令人愉悅的香檳;在味蕾的餘韻上帶有白酒、杏桃與綿長的紫羅蘭花香。

這樣的風味來自海拔1600公尺,發酵過程中加入了本土的菌種,整個發酵過程耗時四周。

咖啡冷卻到室溫後,液體在舌面上的重量就像葡萄汁一樣清爽飽滿,酸值明亮似柑橘和杏桃,在你口中,咖啡譜成了優雅的大提琴協奏曲……

彈幕飄過:這是一門玄學吧!

在這樣的解讀過程中,輸出的其實是一種『情緒』價值,你會看到一個咖啡師對於自己所從事的這件事,投入了足夠的熱愛、專註和激情,帶著充盈的能量、敬畏和堅持,分享著從日復一日的實踐中發現的香味的秘密和背後的故事。

用『心』沖煮的微妙『風味』,正是咖啡師最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

而那些千杯一律的流水線咖啡,確實是越喝越寡淡了。

下次不妨也試一試,能否從咖啡的苦味中品嘗到優雅的協奏曲。

「氛圍」

城市咖啡:全世界最卷!

在城市中,咖啡往往不是一件『單品』,它為各類生活場景增添氛圍。

咖啡豆的香味恰如其分地傳遞出一份歡迎和接納,彌漫在城市空間。

‍‍‍‍‍‍‍‍‍‍‍‍‍‍‍‍‍‍‍‍‍‍‍‍‍‍‍‍‍‍‍‍‍‍‍‍‍‍‍‍‍‍‍‍‍‍‍‍‍‍‍‍‍‍‍‍‍‍‍‍‍‍‍‍‍‍

這個5月到6月間,全國多個城市都在舉辦咖啡節。

比如北京、上海幾乎同時上演咖啡雙城記;杭州有西湖咖啡節,主題『啡常時尚』;西安有手沖咖啡大賽,主打『啡常歡迎』;青島有咖啡老街,喊出『啡比尋常』……關於咖啡的諧音梗真是太好用了。

‍‍‍‍‍

細品城市空間的咖啡風味,特色各有不同。

如北京舉辦的是第三屆北京CBD咖啡青年節,匯集了全國33個城市的136個咖啡品牌同臺獻藝。

上海開場的是第三屆上海咖啡文化周,發佈了最新的行業報告,顯示全市咖啡館的數量已達8530家,在全球城市中位居第一。

平均每平方公裡就有咖啡館1.35家,是真的卷!

『北京CBD咖啡青年節』,主打的還是青年。

街道上充滿了咖啡青年,演繹著關於咖啡的101種表達:T恤上寫著『除了咖啡 一無是處』,路標上刷著『來宇宙的中心,喝一杯冰博克』。

讓人費解的一款特調叫『黑臉的張飛』,隻因在咖啡中加了山楂,所以『叫楂楂』《這梗……》;還有賣得最好的一款咖啡杯,竟是馬桶搋子造型《驚愕》。

『咖啡青年TALK』分享會上,大家帶來咖啡跨界的生活方式分享;『咖啡之道』論壇上,行業大神們對談芳香的品格……

咖啡是抓手,青年是主角,互相成全,攪動起文化創意消費市場的氣韻流動。

上海咖啡文化周,則是舉全城之力的咖啡全產業鏈展示。

期間,無論你乘坐飛機還是火車到達虹橋,都能在虹橋綜合樞紐免費喝到『抵達上海的第一杯咖啡』,收到來自『上海的第一聲問候』。

這裡不僅擁有全球最多的咖啡館,還有國際水準的咖啡烘焙空間,位於浦江鎮的『咖啡烘焙共享工廠』為上海的精品咖啡店主們提供了便利。

據悉,未來中國咖啡產業或將達到3693億元的規模,而全球最好的咖啡資源都已在上海就位,未來你喝的每一杯咖啡背後,可能都與上海有關。

上海牌咖啡老照片‍

說起上海與咖啡的淵源,早在1853年,英國藥劑師萊維林首次將咖啡帶到了上海。

誰也不會想到,這種在當時被稱作『咳嗽藥水』的飲料,會逐漸融入上海的城市生活中,成為海派文化的重要載體。

《2023中國城市咖啡發展報告》中寫道,『正是上海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底色,決定了中國咖啡產業在這裡萌芽、生長、成熟,形成獨樹一幟的咖啡文化』

剛剛結束的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期間,相信來自世界各地的影視大咖們,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充滿咖香的熱情與包容,氛圍感拉滿。

即將到來的暑期旅遊季,愛上Citywalk《城市漫遊》的青年們,又會選擇在哪座城市的哪一間咖啡屋歇腳?據社交平臺統計的最受歡迎的CityWalk目的地中,上海、北京、武漢、香港都榜上有名,而幾乎每個城市最吸引青年的關鍵詞中都有:咖啡和咖啡店。

城市空間裡的咖啡香味兒,鋪就了氛圍底色,成為青年文化生活中的理所當然。

‍‍‍‍‍‍

「重構」

文旅咖啡:解碼氣味相投

當咖啡一步步走進我們的生活,喝的已不僅僅是咖啡。

如何才能提升咖啡帶來的附加價值,滿足青年人群更深層的心理需求,成為各地文旅咖啡的新課題。

『咖啡+文旅』可以有一百種組合:古鎮咖啡、文博咖啡、稻田咖啡、寺廟咖啡、書店咖啡、水鄉咖啡、戲劇咖啡、露營咖啡、音樂咖啡……

你會發現,那些成功的結合,都是氣味相投的表現。

如書店咖啡,舌尖上的味蕾,品味的是咖香;思想上的味蕾,品讀的是書香。

一杯咖啡一本書,可以讓生活節奏慢下來,靜靜地翻閱,徐徐地思考,一邊品味咖啡,一邊品讀人生。

這樣度過一個下午,豈不愜意?

還有今年大火的寺廟咖啡,一時風頭無兩。

如杭州永福寺的咖啡品牌,名字取得深得精髓——『慈杯』。

在靜謐的禪院裡手握一盞『慈杯』,給人放空、佛系的感覺。

傳統的飛簷建築,木質的雕花古窗,杯身的仙人指鹿紋樣,水彩暈染的國畫風,手寫的書法字體……

『慈杯』整體視覺設計都呼應著中國文化的韻味,應景隨心。

咖啡品類的名稱也很有古風禪意:拿鐵叫「停雪」,美式叫「滌煩」,摩卡叫「歡喜」,抹茶拿鐵叫「聽山語」,盲盒叫「隨喜」……

走過路過,誰還不想來杯隨喜?隨緣之處心生歡喜。

細品這些出圈的文旅咖啡做對了什麼?首先是品牌的差異化,帶來新鮮感;其次是氛圍的打造,以獨特場域營造出喜悅與平靜的空間。

而最重要的是對傳統文化的精妙解構與創意重構,將文化符號與品牌感知無縫連接,建構起無聲勝有聲的文化沉浸感

如一杯「隨喜」的設計,專治選擇困難症——還在糾結今天喝什麼嗎?不如交給「隨喜」,抽到什麼喝什麼吧。

關於一杯咖啡的格物致知,提醒我們,要抓住青年的心,先抓住青年的『味』。

知味尋味,如切如磋,才更餘韻悠長,耐人尋味。

《圖源網絡》

監制 | 唐曉艷 李志翔
編審 | 劉 園 張凌雲 丁 玫

編輯 | 申 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