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店持續收縮,太平洋咖啡快被『卷』走了。

界面新聞實習記者|李燁
界面新聞編輯|牙韓翔

自媒體『餐飲O2O』報道,太平洋咖啡在廣州大量閉店。

報道中稱,根據工商信息顯示,太平洋咖啡在廣州註冊的門店有45家,存續11家,已註銷34家,註銷時間主要集中在2021-2023年。

界面新聞根據窄門數據統計,當前太平洋咖啡全國門店數319家,而這個數據在2020年是443家。

不止是廣州,極海品牌監測數據顯示,深圳、無錫、上海也都出現了太平洋咖啡閉店的情況。

2020-2022年,深圳的太平洋咖啡門店數從49家降至24家;無錫太平洋咖啡的南長街店、高鐵站店、廣瑞路店與萬象城店紛紛閉店;上海門店數從60家縮減至17家。

太平洋咖啡(Pacific Coffee)成立於1992年的香港。

2010年6月29日,華潤創業以3.266億港元收購太平洋咖啡80%的股份,太平洋咖啡正式進入內地市場。

2015年,太平洋咖啡全國門店數達458家,超越Costa成為僅次於星巴克的行業第二。

但在2018年開始,當中國市場湧現出一批本土連鎖咖啡品牌並借以融資不斷擴張時,太平洋咖啡卻沒有能跟上步伐。

在這股咖啡浪潮中,太平洋咖啡固守著老舊的品牌調性。

長期以來,太平洋咖啡不同於其他咖啡店『第三空間』的定位,它將目標群體鎖定商務人士,店面空間定位為商務洽談的場所。

在店面裝修上,也選取較為嚴肅的黑色為底色,配上紅沙發,商務氛圍濃厚。

它將更多的創新分散給了其他子品牌。

2018-2019年間,太平洋咖啡開發出連鎖茶飲品牌太茶、手沖精品咖啡品牌Brew Bar、及自烘焙旗艦店LUXE三個子品牌。

但可惜的是或許是一下子佈局太廣,太平洋咖啡沒有能很好地將其協同發展,以至於這三個品牌都沒有在市場上有所聲響。

目前,從大眾點評上的檢索看,太茶在上海隻有虹橋交通樞紐的一家門店,而Brew Bar在深圳也隻有一家門店營業。

門店持續收縮,太平洋咖啡快被『卷』走了。
圖片拍攝:界面新聞 范劍磊

太平洋咖啡本身的擴張節奏也較為緩慢。

窄門參眼數據顯示,雖然太平洋咖啡目前覆蓋全國57個城市,但地區上除了廣州有58家、上海20家、陜西17家、北京13家外,其他地區全省都隻有個位的門店數量,輻射面窄,未能形成規模效應。

而從產品上看,太平洋咖啡的單品本身也較難體現競爭力。

太平洋咖啡前副董事長李海濤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太平洋咖啡的品牌定位在中高端商務人群,太平洋咖啡的定價也在均價約30元。

根據中信報告研究部的研報,在20-30元/杯價格帶的市場中,參與者主要是平價精品咖啡,滿足對咖啡品質有一定要求但對價格也相對敏感的消費者。

但在這個價格帶中,中國市場上已經出現了諸多現場手工制作的精品咖啡連鎖店;而在半自動咖啡機出品的連鎖門店中,星巴克通過規模化優勢保持著絕對領先的地位,太平洋和COSTA等品牌則顯得暗淡。

在這個價格帶中,從門店規模上看太平洋咖啡也不具優勢。

星巴克中國的門店數量目前已經超過6243家,而此前它曾立下2025年運營9000家門店的目標;Tims天好中國目前門店達到648家,而它決定在今年突破千家。

再看看太平洋咖啡主打的細分市場。

它為了擊中商務人群的目標客群,將店面主要設置在了大型商場與高級寫字樓下。

但在這些消費場景裡,太平洋咖啡也並不是唯一的選擇。

例如上海環貿中心寫字樓大堂以及連通商場的過道空間內,出現了% Arabica、Seesaw Coffee、Manner Coffee以及緊挨著它的星巴克;和上海環貿中心同屬同一家地產公司新鴻基的最新綜合體項目上海two itc座寫字樓大堂,也出現了一家隻有十幾平方米的%Arabica。

遺憾的是,眼下在進入這些寫字樓時,太平洋咖啡的品牌調性或許競爭不過其他新品牌。

按照多個房地產咨詢人士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的說法,為了迎合年輕白領的喜好,與周邊地方原有商業生態形成互補,業主們會優先招商瑞幸咖啡、星巴克和manner等這些連鎖品牌。

從根本上說,太平洋咖啡的收縮或許是它的模式已經無法順應中國咖啡市場的現狀。

畢竟對於眼下中國喝咖啡的消費者來說,要麼追求品牌調性和體驗接受由此帶來的溢價,要麼選擇性價比較高的品牌——從這兩個維度上看,太平洋咖啡確實顯得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