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已經來臨,除了人類在遭受高溫的炙烤,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也在受煎熬。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那些即將成為你口中美食的食材也有『中暑』的危險。
比如,提神續命的咖啡、清涼解暑的橙汁和甜蜜美味的巧克力。
《地球不在乎:被氣候變化毀掉的餐桌》一書給讀者展現了一幅未知的全球食物圖景,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可能會在未來變得越來越稀缺。
《地球不在乎:被氣候變化毀掉的餐桌》書封
持續減產的咖啡
從2010年以來,全球咖啡豆產量持續下降,因為主要的咖啡產區位於非洲和巴西,而那裡的溫度在不斷上升,特別是晝夜溫差越來越小,直接影響了咖啡樹的生長,咖啡園不得不遷移到海拔更高的地方。
有研究預測,如今的咖啡王後——阿拉比卡咖啡——未來將遭受嚴重打擊,這種咖啡豆最佳的生長溫度在18-24攝氏度之間,如果溫度長時間超過30攝氏度,其生長就會停滯。
阿拉比卡咖啡
此外,極端氣候越來越多,高溫把咖啡葉曬焦了,空氣濕度上升則會引發更多病蟲害,比如一種可怕的真菌——咖啡駝孢銹菌。
這些影響不僅降低了咖啡豆的產量,更是提高了咖啡的價格。
書中指出,要想繼續喝到咖啡,需要改變咖啡的種植體系。
比如,選擇更能適應變化的咖啡樹種,但那就要讓農民拔掉古老品種的咖啡樹,有教授開玩笑說『就像讓男人同自己妻子分開一樣,不是那麼簡單的』。
再如,咖啡農民要學習更可持續的種植方式,包括改良土壤,混合種植,成立合作社等等。
不過,農業生產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更需要社會經濟的多方面考量,隻怕人為改變的進度趕不上環境變化的速度。
因此,作者還是悲觀地指出,未來隻有那些依然能消費得起高價咖啡的人,才能隨口許下『我們去喝杯咖啡吧!』的約定,對於普通人來說,未來某一天,可能要放棄咖啡這種休閑愛好了。
被瘟疫困擾的橙子
世界上80%的濃縮橙汁都來自巴西,然而,巴西的橙樹種植園暴發了一種瘟疫——黃龍病。
對於橙子來說,黃龍病就像新冠病毒對人類的威脅一樣,瘟疫席卷了全球,並且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變異。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估計,目前世界范圍內,黃龍病已經毀掉了超過1億棵橙樹。
黃龍病的柑橘樹
黃龍病的病原體最初生活在亞洲炎熱的環境中,幾百年前,第一次被中國潮州的農民發現。
1965年,病原體在非洲南部被發現。
兩年後,專家在菲律賓找到了它的蹤跡,而且病原體和柑橘木虱結合成更具危害的疾病。
2004年,巴西也出現了這種疾病,還產生出新的細菌變種,從此便開始席卷整個美洲。
這種瘟疫會在橙樹之間相互傳染,當它們被感染後,會散發出水楊酸甲酯的香氣,吸引大量木虱前來,使疾病進一步擴散。
研究者指出,隨著溫度上升,木虱的繁殖速度可由每年繁殖4代上升到8代。
黃龍病不僅導致橙子產量下降,還會使果實的口感變得酸澀。
也就是說,橙汁沒有以前好喝了,必須重新設計果汁的成分搭配。
這對橙汁產業帶來了新的挑戰。
像人類一樣,解決瘟疫問題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事實上,除了橙子,很多農作物都面臨同樣的疾病災害問題。
書中還提到,歐洲的葡萄園正在遭受一種果蠅的危害,橄欖樹也在面臨另一種果蠅的危害。
越來越『奢侈』的巧克力
可可樹一般生長在北緯20度到南緯20度之間,非洲西部的科特迪瓦和加納生產的可可豆,滿足了世界可可豆市場2/3的需求。
隨著氣候變化,當地降雨越來越少,而可可樹經受不住長期高溫和幹旱的氣候。
可可樹的最佳生長溫度是21-32攝氏度,可以短暫承受36攝氏度的高溫,一旦超出這個溫度時間過久,可可樹就會『中暑』。
如果沒有足夠的水來降溫,它們自身的循環系統很快就會崩潰。
可可樹
《西非可可樹應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研究報告指出,整個西非可可帶到了21世紀中葉,50%的種植面積將由於高溫炎熱而消失不見。
2016年,《華爾街日報》推測,巧克力工業已經投資了大約10億美元,用於開發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農業專家愛德華·喬治表示:『也許有一天,巧克力在歐洲真的會成為像香檳一樣的奢侈品,再也不是我們這樣的普通人能夠輕易妄想的東西了』
實際上,和咖啡樹、橙子樹和可可樹一樣,人類種植的大部分農產品都在面臨同樣的困境,水資源越來越少,植物的生存條件越來越苛刻,病蟲害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全球人口仍在增長,人類對食物的需求也越來越多。
在氣候變化愈演愈烈的未來,人類如何填飽肚子,可能會變得越來越艱難。
賭場的骰子
要想解決食物問題,就必須對人類目前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氣候變化有深入的了解。
不過,在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威廉·諾德豪斯看來,《地球不在乎:被氣候變化毀掉的餐桌》一書中關心的農業問題,尚屬於氣候變化影響中的受控系統,是可以通過科技手段解決的,也就是說,讓農作物在完全人工的環境下生長仍然是有可能的,當然付出的成本會很高。
全球變暖,風暴海平面上升。
諾德豪斯將氣候變化的影響分為兩大類,相比於受控系統,未受控系統才是更可怕的。
未受控系統包括: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颶風的加劇以及生態系統的喪失,其運行基本上不受人類的幹預。
以海洋酸化為例,雖然仍然有人質疑全球變暖,但對於海洋酸化基本沒有爭論,因為簡單測一下pH值就可以驗證。
海洋酸化會嚴重影響漁業,牡蠣、珊瑚、浮遊生物和貝類會受到影響,科學家對這一議題的研究最早出現於2004年,還處於初始研究階段,所以尚未提出解決方案。
在公眾的認知裡,氣候變化還是太遙遠了,雖然高溫、幹旱、暴雨等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了,但是公眾還是無法直接理解氣候變化對自己會帶來哪些影響。
甚至有些人會認為,自然科學家的研究過於註重環境保護,沒有考慮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求。
《氣候賭場:全球變暖的風險、不確定性與經濟學》書封
如果你也是相同的感受,那麼諾德豪斯的《氣候賭場:全球變暖的風險、不確定性與經濟學》將會給你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氣候變化。
誠如作者在本書標題中的比喻,人類正在進入『氣候賭場』,擲一些氣候骰子,其中一些結果可能是危險的。
那麼,在賭場裡的賭徒能怎麼做呢?首先,我們要對不同骰子的後果有所了解,才能幫助我們安全走出賭場。
減緩氣候變化要花多少錢?
這本科普讀物介紹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政策,最重要的是,作者始終以『成本和收益』為出發點來探討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經濟影響,進而讓讀者理解氣候變化其實是一個經濟問題。
諾德豪斯認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威脅有三種主要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適應,就是說我們要學會應對變暖的世界,而不是阻止它。
這個方法受到了認為氣候變化微不足道的人的推崇。
但是問題在於,適應的經濟成本並不低。
如果說農業設施的投入尚可接受,那麼應對海平面上升這樣的投資可能會是天文數字。
所以,目前專家們普遍的觀點是:適應是地方性的,阻止是全球性的。
第二種方法是地球工程,一般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技術,第二類是把陽光和熱量反射回空間的太陽輻射管理技術。
但是問題在於,在技術層面,地球工程不能完全抵消溫室效應;而在實施層面,地球工程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有一定的建設性作用,但同時有潛在的破壞性。
它可以被善意利用,也可能被用於惡意破壞。
所以,作者認為,地球工程類似於醫生所說的『搶救療法』,當其他方案都失效時才能使用。
第三種方法是減緩《阻止》氣候變化,也就是采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降低其大氣濃度。
這正是當下全球磋商的重點,而且從環境角度來看,這是最安全的解決方法。
作者認為,雖然短期來看,減緩氣候變化是最昂貴的,但長期來看,其實是最省錢的一個做法。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諾德豪斯通過經濟模型計算發現,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理想的世界——這個世界上的所有國家協調一致,共同推出減排措施,認真確保所有國家和部門都參與,並高效地適時行動。
那麼,實現哥本哈根協議提出的『2度升溫上限』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而且每年隻需要花費世界總收入的1%-2%。
然而,那樣的世界不存在。
因為『可靠而正確的,並不一定能受到歡迎並實現,甚至在現實中,會受到激烈的抵制』
諾德豪斯通過經濟模型發現,如果隻有一半國家參與努力,實現2度目標不僅成本高昂許多,還有可能無法實現。
此外,低效的管制或方法,同樣會讓成本翻倍。
所以,人類仍需要努力開發更高效的技術,需要設計促進經濟效率與高參與率的社會機制,同時對資源有限的窮國提供幫助。
最後,我們可能還需要調整目標,使之可以實現才行。
顯然,1.5度上限的目標已經越來越難以實現。
今年5月17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佈最新報告稱,未來五年全球氣溫可能會升至歷史新高,並且很有可能短暫突破《巴黎協定》中制定的全球升溫關鍵指標之一——1.5攝氏度閾值。
你要為碳排放付出多少錢?
看到這裡,你應該大概可以理解了,為什麼許多國家都提出了碳中和目標,中國在2021年也提出了『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
你可能也明白了,那麼多的國際氣候大會都在討論什麼,其實就是敦促各個國家都做出承諾並采取切實的行動。
因為,這是當下人類唯一的選擇。
那麼,對於普通人來說,你要為此付出什麼呢?
在經濟層面,諾德豪斯提出兩種方式,一種是碳稅,另一種是碳交易。
簡單來說,就是給碳排放定一個價格,然後通過不同的方式,讓企業或消費者為其買單。
其實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早已出現了,比如大家熟悉的燃油稅。
他指出,連最保守的經濟學家都支持,將碳稅作為最高效的減緩全球變暖的方法。
然而,在不同國家的政策中,諾德豪斯認為,很多管制政策都是低效或無效的,影響小,卻需要支出巨大成本。
比如,綠色技術的補貼,給太陽能、混合動力汽車等提供財政激勵。
諾德豪斯提出了自己的質疑,為什麼要補貼混合動力汽車,而不補貼自行車?補貼不是解決之道,懲罰碳排放比補貼要切實得多。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能源-成本短視』,就是我們可能會為了當下省錢,購買前期成本較低的汽車,而低估節約的未來的能源。
不能做出最經濟的決策是人類行為的共同特點,人類的短視往往隻能看到眼前的利益。
往小了說,這是為什麼一些低碳行為難以推廣的原因;往大了說,這是人類為何會走到今天這個境地的原因。
不做金錢的奴隸
從經濟的角度看待氣候變化,會讓分析和討論更具理性,當然也會忽略掉其他重要的內容,畢竟,金錢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裡山資本主義:不做金錢的奴隸,做個安心的裡山主人》就是一本能拓寬視野,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的案例集。
《裡山資本主義:不做金錢的奴隸,做個安心的裡山主人》書封
這本書基於NHK在日本311大地震後制作的一系列調查報道,他們發現了一些另類的經濟模式,並與經濟學家藻谷浩介一同創造了『裡山資本主義』一詞。
他們認為,『金錢資本主義』是以資金的循環決定一切為前提而構建起來的,而『裡山資本主義』是在『金錢資本主義』旁悄悄建立一個不依賴金錢的子系統,能讓人們在沒有錢的時候也能持續地獲得水、食物和燃料。
因為,人生存需要的是水、食物和燃料,而不隻是錢。
『裡山資本主義』是對人類無法應對的自然災害的反思,同時也是對全球化經濟體系的反思。
地方原本隻是全球化經濟產業鏈的一環,甚至是被激烈競爭淘汰的一方。
如果能擺脫『金錢資本主義』的慣性思維模式,重新審視地方的資源和優勢,甚至用逆向思維來看待現有的問題,很可能就發現了新的寶藏。
書中就介紹了一些『變廢為寶』的有趣案例。
能源革命小城
岡山縣真庭市進行了一場日本最先進的能源革命。
支撐當地經濟的是林業和木材加工業。
1997年底,當地的木材加工廠開始利用木屑進行發電,被稱為『木質生物質發電』。
木屑原本是工廠的生產廢料,需要當作工業廢棄物進行處理,要花費不少成本。
然而,自從開始發電後,工廠用電幾乎百分百依靠生物質發電,又節約了用電成本,是一個典型的變廢為寶的創新。
由於木屑廢料過多,當地工廠又想到了一個新用途,將其壓制成『木質顆粒』,成為了一種新的燃料,可供當地家庭和農業鍋爐使用。
從此,這個小城開始打造生物質產業,迎來了經濟復蘇。
2022年,歐洲議會繼續認定『原生木質生物質』為可再生能源。
實際上,奧地利是『木質生物質發電』最先進的國家,本書作者也專門去奧地利進行了采訪,發現和日本小城真庭一樣,能源轉換不僅解決了能源問題,提高了能源自給率,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再生,甚至提升了國家安全。
克服無緣社會
老齡化和少子化正在讓日本成為『無緣社會』,即人與人之間失去聯結的社會。
廣島縣莊原市有很多空置房和老人,對於如何把問題轉換成資源,當地的『人口過疏反轉協會』正在進行一些福利實驗,他們認為,『不利條件不是缺陷而是藏寶箱』。
社區貨幣就是一個有趣的嘗試。
『人口過疏反轉協會』的工作人員在和一些日托老人聊天時聽說,一些老人喜歡在家裡種菜,吃的可以自給自足,還會剩下很多蔬菜爛在地裡,老人很心疼。
於是他們想到了一個辦法,當地福利院的食材都是購買外地產的,如果通過社區貨幣的形式購買老人家的菜,豈不是減少了食物浪費。
最終,福利院以市場價一半的價格買了老人的菜,老人可以用社區貨幣支付日托費用,實現了雙贏。
後來,當地又開了一家可以使用社區貨幣的餐廳,同時在旁邊開了一家保育園。
餐廳的食材來自當地老人的菜園,工作人員是育兒中的母親,送完孩子就能開始工作。
老人們可以在餐廳吃午飯,也可以去和保育園的孩子們玩。
社區貨幣回歸了貨幣的最初功能——交換價值,同時承擔了重新構建當地人際聯結的功能,人們可以用無法進入市場的資源和技能進行交換和往來,尤其是通常被認為是社會弱者的群體,包括老人、殘疾人和家庭主婦。
小結
在諾獎經濟學家諾德豪斯的經濟模型中,我們理解了為什麼要通過碳減排去應對氣候變化,因為這是人類唯一的理性選擇。
隻有沿著這條路走,那些我們熱愛的美食才可能持續得更久一些。
不過這條路上佈滿荊棘,因為累積了『金錢資本主義』的重重問題,這時候就需要換一些思維方式,正如『裡山資本主義』這樣的換個立場的解決方案。
『裡山資本主義這個保險的保險費不是金錢,而是自己去行動和準備這件事本身』
對於普通人來說,氣候變化是我們無法用金錢去解決的問題,但我們可以用『行動和準備』為自己爭取更多的保險。
準備,來自我們對氣候變化的認知;行動,來自我們日常行為的改變。
人們分享餐桌上的食物
在最近的一次可持續食物工作坊上,我給參與者們分享了一些瀕危食物的信息,我隻是告訴大家哪些食物可能消失,並沒有時間詳細介紹《地球不在乎:被氣候變化毀掉的餐桌》的故事。
即使這樣,當大家得知咖啡、巧克力可能會變得越來越稀缺時,已經表現出快樂要被剝奪了的沮喪。
也許這樣的沮喪就是『行動和準備』的種子,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不能低估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樣也不能低估個體行動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