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印尼,你知道嗎?印尼的咖啡產量位居世界第三!!!。

憑借其優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加之多元的文化和種族,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咖啡文化,當地人對咖啡的熱愛如同當地氣溫一樣火熱。

想到印尼,你知道嗎?印尼的咖啡產量位居世界第三!!!。

一、印尼咖啡發展史

印尼的咖啡發展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阿拉比卡咖啡樹的育苗首次由一名荷蘭殖民者從也門帶到雅加達。

由於阿拉比卡咖啡豆種植林受到咖啡駝孢銹菌《一種可引起咖啡銹病的真菌》侵襲,1900年,羅佈斯塔咖啡豆作為阿拉比卡的替代品被引入東爪哇的低海拔地區。

除了氣候、地形、土質和地理位置等自然原因,東南亞咖啡種植其實也受到殖民歷史和外來西方文化的影響。

早在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為了打破阿拉伯商人對世界咖啡貿易的壟斷,就把阿拉比卡咖啡引進到印尼。

到了19世紀,為抵禦病蟲害,荷蘭人又引進了羅佈斯塔咖啡。

同樣,法國人在殖民越南時期也引進了咖啡,也促使越南成為東南亞最早飲用咖啡的國家之一。

印尼作為全球咖啡主要產區之一,同咖啡種植歷史一樣,印尼人喝咖啡的習慣也已延續越三百多年,甚至還發明了用熱水沖泡咖啡葉,創造咖啡味道的獨特飲用方式。

根據天下互鏈出海研究室調查得知,76%的印尼受訪者表示每天至少1杯咖啡,受訪者月均在咖啡上支出43美元,從街頭小推車的平價咖啡,到品牌的香醇享受,再到本土連鎖的高性價比,擁有三百餘年咖啡飲用史的印尼人在喝咖啡這件事上,如今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

二、為什麼選擇東南亞?

東南亞市場由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等國家和地區構建,人口規模約8億、平均年齡27歲。

又處於熱帶地區,四季氣候溫暖,在銷售上不會出現斷季。

海外的主要消費群體仍然是華人。

而東南亞數量極為龐大的華人群體,對於此次瑞幸選定的咖啡市場,東南亞也有著極強的市場潛力。

咖啡不僅是『提神』,更多的『也是社交的習慣』,三兩好友相聚,來一杯咖啡,享受的不僅是風味,還有咖啡帶來的愜意節奏。

咖啡消費習慣。

據國際咖啡組織 (ICO)的報告顯示,東南亞咖啡總消費量從 1990 年的 840 萬袋《每袋 60 公斤》,增至 2012 年的 1950 萬袋《每袋 60 公斤》。

ICO 表示,這樣的增長速度是全球咖啡需求增長速度的兩倍多。

2.1 咖啡多元化

印尼人會將磨得很細的咖啡粉倒入水中,有時還會加入糖,和土耳其咖啡有點像。

煮沸後倒進杯子裡,連同咖啡和咖啡渣一起被交給食客。

雖然沒有過濾的步驟,但由於咖啡粉會沉到杯子底部,所以喝起來不會感覺很渾濁,苦味和香味來得直接幹脆。

根據天下互鏈出海研究室調查得知口味是所有咖啡類型的的核心關注點,對於價格敏感的街邊咖啡小攤,50%的受訪者也更願意選擇口味更佳。

此外,對於咖啡店類型來說,口味和品質並駕齊驅,關注度都在60%以上,咖啡店消費者不僅希望得到美味的咖啡,也願意為專業制作帶來的高品質飲品付費。

長期以來,東南亞氣候炎熱潮濕,人們喜愛吃辛辣食物以及喝甜茶。

但近年來,很多東南亞年輕人,尤其是都市人,正在轉向喝黑咖啡和其他無糖或低糖替代品飲料。

2.2 印尼咖啡消費者影響力

在印尼,現代精品咖啡和茶飲店的餐飲服務價值《銷售額》已超過疫情前的水平,2021年為3.92億美元, 2022年同比增加42%到5.57億美元。

我們認為主要由於:

1.疫後出行限制的放松下,商場人流增加;

2.不斷發展的咖啡文化和不斷加強的品牌建設,這是受星巴克、Kopi Kenangan和Fore等新興現代精品咖啡品牌所推動的,其目標消費者是年輕一代、中高收入群體和白領工人;

3.數字渠道的應用,包括商家自有的應用軟件和Grab、Gojek等外賣平臺。

2.3 印尼行業風險

1.原材料和供應鏈的問題: 咖啡豆價格波動的不利影響。

由於咖啡豆的保質期相對較短,供應不足可能會為經營帶來負面影響致銷售和收入減少。

2.研發新口味:面對上新的口味,要創新但不能追求創新而不迎合大眾需求,從而丟失客源。

3.競爭激烈:層出不窮的品牌,想要紮根,在各公司可能采取激進的定價策略以獲得新的用戶。

在價格戰的同時,主要銷售現制咖啡的咖啡商也需要與擁有更好銷售網絡並通過便利店銷售產品的速溶咖啡商競爭,了解客戶喜好。

三、總結

展望未來,東南亞咖啡市場會隨著疫情常態化而逐步恢復疫情前水平,並在數字化的加速下迎來新發展。

據statista預計,亞洲咖啡行業的收入在2022年將將達到1200.87億美元,該該市場將以每年 6.72% 的速度增長《2022-2025 年復合年增長率》。

到了2025年,咖啡領域83%的支出和21%的消費量將歸因於戶外消費。

從國際玩家到本土玩家,再到中國玩家,這幾股力量的較量不僅給東南亞飲品市場帶來更多的新變化,也加劇了『紅海市場』的形成。

但市場廣闊,必有勝者。

這顯然是個需要時間回答的問題。

因此,相較於品牌出海動作本身,出海後從運營成本、營銷方式以及飲品的本土化等多方面的精細化運營,才更加考驗企業內功。